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江岚教授的讲座

图片和文字都在下面

需要将音频播放器固定在网页顶部吗?
是        






讲座的文字稿



大家好!

我们的讲座接着上一讲。第六讲,我们是讲“初唐四杰”,讲完了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两个人,今天我们接下来讲杨炯和王勃。







我们在一开始讲到唐代,就提到过科举制度。这个科举制度呢,它的考试名目繁多。前面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进士科”和“明经科”。我们讲过这个“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这些都是常科。除了这些常科以外,还有一科叫做“弟子举”。《新唐书》里面说:“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这基本上就是考小孩子背书的,你要是能背、能念,基本上就可以应这个童子举。那这个杨炯呢,他就是应弟子举及弟,被举为神童,他就待制弘文馆。“待制弘文馆”就是在弘文馆等着备用,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了。可是他一直到年近三十以后,他应过制举了,才得补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说他早年的仕途应该是并不算顺利。应童子举,小小年纪就被举为神童,然后到后来制举都已经中了之后呢,才补了一个校书郎。

这个校书郎他当了几年,杨炯就成为太子李显--高宗的太子李显--的东宫詹事,充弘文馆学士。这个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九品的末僚,但是他到了东宫以后开始当东宫的幕僚,就成为东宫心腹,这个是杨炯仕途上的一大飞跃,应该说是他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可以施展他的抱负啦!

大家还记得我说骆宾王的时候,骆宾王后来因为跟着徐敬业造反,反武则天,然后就下落不明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们刚才说高宗的太子李显,这个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杨炯进东宫没两年,他的这个堂兄弟,叫杨神让,也跟着徐敬业去造反。那徐敬业兵很快就败了,败了之后,杨神让两父子都被杀掉,那杨炯呢,就受株连、遭贬斥,从此他就离开了长安。

杨炯的诗以五律为主,尤其是以边塞诗知名,我们大家看到这一首《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们大家应该最熟悉的就是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是乐府的旧题。我们讲过,从建安时期以后,歌诗和诗歌就慢慢分离了。沿用乐府旧题的五言七言呢,大多就变成吟咏本诗,而不是和乐的了,我们在讲到曹丕的时候就讲过这个问题。

诗歌一开头,杨炯这首《从军行》,一开头他写边报传来,“烽火照西京”是边报传来。他不直接说军情紧急,只通过“烽火”这样很形象的一个景物,等于说一递一递一递的“烽火”照到“西京”。我们上一讲讲过烽火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说过烽火它是一递一递一递地往前传的,可是这边关的烽火肯定是照不到长安,他在这里非常夸张地形容边报传来,军情紧急,所以他用了一个“照”字,就是这个烽火直接已经照到西京了,等于说火都烧到家门口--战火都已经燃到家门口了--那种感觉。

“烽火照西京”然后怎么样呢?“心中自不平”。他作为一个书生来讲,他心里这个“不平”就是着急。刚才讲“西京”,我们多讲一句,“西京”就是唐都的长安。因为唐代是两都制,相对于东都洛阳呢,长安就叫做“西京”。“自不平”,“自”这个字在这个地方,它有一个油然而生的心理状态,它也有一种他作为一个书生,看见烽火烧到家门口,那种杀敌报国的精神气概。

到下面一联,这一联也是非常工整的一联。“牙璋辞凤阙” ,他写的是军队出师开拔的时候的情景。“牙璋”是一个东西,它就是那个兵符。为什么叫“牙璋”呢?因为它分成凹凸两块,上面有像牙齿一样的形状,凹凸两块,它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里,这两块要合起来,凹凸的部分要合起来才能够发兵的。“凤阙”是皇宫的代称。“牙璋辞凤阙”就是整个的情形描述。我们讲“牙璋”,一个在皇帝手里,一个在主将手里,那这个“牙璋”要辞“凤阙”--就是说“牙璋”其中的一块要离开“凤阙”,离开皇宫--那“离开皇宫”是谁拿着它离开皇宫呢?这里代指的是当时的吏部侍郎,也是名将,裴行俭。他这次写的这个《从军行》,写的就是裴行俭受命领兵讨伐。然后从这个出征的这种庄严,“牙璋辞凤阙”,他立刻就跳到下面一句“铁骑绕龙城” ,他中间根本没有一个行军的过程,才“辞凤阙”,马上“铁骑”就“绕龙城”啦!也就是说,立刻他就写出来唐军把敌方的这个城堡围得水泄不通。他用的这种时间、空间、事件的大转换、大跳跃来体现唐军当时军威的神武。

然后后面这一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后面这一联其实等于说是镜头的跳跃。跳到战场上以后,他的镜头就开始拉近了,聚焦到战场上了。“雪暗凋旗画”,大雪满天,旌旗都已经失色了,这是视觉的效果。“雪暗”又写出了塞外的寒冷和气候的严酷。“旗画”,就是旗子上面的那种图案叫做“旗画”。“风多杂鼓声”,狂风呼啸和进军的鼓声交织,这是听觉的效果。刚才我们讲 “雪暗凋旗画”是视觉的效果,后面这里是听觉的效果,两方面相结合,有声有色,把前线将士英勇无畏和战事的悲壮,一下子就描绘出来了,非常形象地突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当这种一个接一个的典型场景,跳跃性地递进之后,他顺着这个递进,一口气下去带出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读起来简直是英姿飒爽,是不是比魏征的那个“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要慷慨激昂得多啊!

可是人家魏征啊,魏征写的”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他的文笔非常老道,也很沉稳,同时也很沉着。我就慢慢去说,我就站在那里跟你慢慢去讲,杨炯不是的。魏征真的是在战场上刀口舔血滚过来的,但杨炯始终是一个书生,可是他就是有本事把这样一首边塞诗写得这么明快,而且比魏征还要刚健,其中除了他本人创作的才华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诗歌体式这个时候向近体诗的演进。这首诗《从军行》中间的两联,不仅是句和句对,同时它一句中也是对的。比方说“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非常非常工整,又合音律。从平仄音律、文字对偶,以及其他几个起结做法这些方面来说,都是非常成熟的五律。 杨炯现在存下来的诗歌只有14首五言诗,都是完完全全符合近体的粘对规则的。

初唐四杰习惯的排名是“王杨卢骆”,这个大家也都很熟悉。不过书上记的杨炯曾经对人家讲,他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后面的人就根据这句话,说杨炯轻佻倨傲,我看啊,倒是未必。因为中国的传统文人之间,不用说过去呀,现在都还是这样,叙年齿、论辈分是非常重要,也很讲究的。说起来这个讲究对人有下意识的影响。我从小在家里受这种方面很严格的要求,所以到了美国以后,尤其在学校里面,对那些比我年纪大的老教授,真的是年高德劭的老教授,你说要跟他们之间叫他们的First name,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们的系主任是意大利人,他的Last name 很长很长。我每一次都是叫他Dr. Octovia,就是叫长长的Last name。他就说不行,你可以叫我First name,我们其他同事也都叫他的 First name。有一次中午开会的时候,我回过头叫他的 First name。可是第一个音刚刚发出来,我立刻就咽下去啦,我发不出来,我没有办法叫出来。你对着一个年纪很大、满头白发的一个老教授,直呼其名,我实在是觉得这个心理障碍太大了,我跨不过去。后来我只得跟他笑一笑说,我实在是不行,我做不到,我只能叫你 Dr. Octovia。

我们回到“王杨卢骆”这个问题。四杰当中,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年龄相仿,两个人比王勃和杨炯大了整整20多岁,杨炯怎么敢承认自己比卢照邻强啊!哪怕他心里觉得,他也不敢公开承认啊!杨炯和王勃同年,又都擅长五律,所以我觉得“耻居王后”的意思应该是杨炯感到技不如人,有点惭愧,而不是对王勃的不以为然。

我们在讲科举的时候也讲过,科举不仅仅是考试,它还有一个大家在考试之前行卷的问题。行卷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行卷之所以能够有效,行卷之风的盛行,其实恰恰回过头来说明整个唐代呀,文人相助是当时的一个社会风尚,而不是相轻。杨炯11岁就待制弘文馆,见过大世面的人不至于浅薄到这种地步。王勃后来去世以后,他的这个集子,王勃的集子是杨炯写的序。杨炯在《王勃集序》里面说, “君之所注,见光前古”,“嗟乎促龄,材气未尽,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这哪里是文人相轻的态度呢?所以我说杨炯说“耻居王后”的这个意思应该是他感到:哎呀,同龄的人,自己写不过人家,技不如人,心里面觉得惭愧。

说到文章这个东西好坏呢,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客观的来讲,杨炯的诗歌没有王勃飘逸,也不如卢照邻的深沉,也比不上骆宾王老成,可是他有他的直爽和豪迈。《旧唐书》里面记载杨炯他后来当官,说他刻薄严酷,动不动就杀人,这个也还是有待考证的一个说法,虽然是《旧唐书》里面记载的。因为在浙江的衢州市,杨炯最后为官的地方,有一座杨公祠,就是为他立的身祠,至今保存完好。有传说讲,杨炯他当时在当年,当地大旱,他为了要给老百姓求雨,自己投江死的。但是不管他投水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传说还是真的,这个杨公祠确实到现在还存在。如果他生前为政很残酷,也不会有这样的贤名流传后世,当地的百姓绝对不会建一座祠堂,千百年来供奉他。

四杰当中,杨炯活到四十几岁。他们四个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好,都不是正常的死亡。杨炯活到四十几岁算是寿数最长的啦,和他直接相对的应该就是王勃,寿数最短,才二十几岁就没啦。

王勃家学渊源,他的祖辈父辈都是文学大家,兄弟几个也都是进士出身。他本人呢,六岁就能写文章,真是早早就有才名了,而且才名闻于天下,不是一点点有名。他的名篇《滕王阁序》大家是非常熟悉了,他严格遵守平仄对仗、四六互对的骈文格式,写得流光溢彩,但是不漂浮、不虚。他大量地用典当中,文字也很自然、很流畅,集中地表现他自己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磨砺,但是到这个时候,他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依然是壮志未酬啊,精神状态依然昂扬,那种复杂的心态.通篇洋溢着他豁达的性情和喷薄而出的才气。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王勃能够多活几十年,是不是到盛唐就没有李白什么事了。

《滕王阁序》完整的篇名叫做《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末有一个结句,叫做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是我很恭敬、很冒昧地写成这篇序文,姑且抛砖引玉。写完这篇序文呢,我的一首小诗也完成啦,请各位像潘岳和陆机那样,展现一下你们如大江、大海一样的才华吧!那他这个句中,他这个结句里面说“四韵俱成”,指的是附在序末,王勃当时写成的一首小诗,就是我现在要来看的《滕王阁诗》。

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第一句就开门见山,点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的最小的一个儿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当洪州都督的时候建的。这个滕王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没有什么好名声的。但是这个人很有些艺术才华,精通音律歌舞,尤其擅长画蝴蝶。他修建滕王阁,也不是为了让老百姓登高临远,而是为了他自己歌舞享乐的,所以后面王勃这里接下来第二句就是“佩玉鸣鸾罢歌舞”。......









到如今他说李元英,当年的车马銮铃环佩叮当,这种豪华的宴会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滕王高阁临江渚”,写的是空间,一开头出来兴致盎然。第二句,写的是时间,“佩玉鸣鸾罢歌舞”,一下子好像恍然若失。这两两相对照,人世盛衰无常的意思,一对比立刻就立起来了。后面一联紧承首联申发开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和“珠帘”是高阁的华丽,“南浦云”和“西山雨”是“临江渚”之高之远。这个高阁既然是“佩玉鸣鸾”已经“罢歌舞”了,所以高阁里面根本就无人游赏,只有“朝云暮雨”相伴。再华美、再高远,也只不过剩下冷落凄清。说到这里,我们要回去再稍微讲一下《滕王阁序》完整的篇名,叫《秋日登洪府滕王阁》,什么叫“洪府滕王阁”?就是当时姓洪的都督重修了滕王阁。重修了以后有一个宴会,王勃正好路过,就把王勃请过去了。所以王勃这首小诗,“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个地方,他写的是过去的寥落。当写到这一句“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时候,情景交融,诗歌的主题很明确了。他感概的就是物是人非,但是还没有点破。到这里王勃的笔锋一转,他把前面的临江渚、罢歌舞、南浦云、西山雨,这种比较沉着、比较收敛的韵字换掉。原来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种二二三的节奏也换掉。接下来的是“悠”、“秋”这种比较漫长,比较柔和的韵字,而且改用了四三节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他利用音韵的变化,配合章节的转换,强化他前面要说的内容。“闲云”是抬头看到的,“潭影”是低头看见的。俯仰之间“日悠悠”,立刻把时间切入空间,点出了岁月漫长的无穷无尽。所以接下来的感慨就很自然,“物换星移几度秋”。物是人非的感慨自然而然带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刚才一开始我讲的蓄发和蓄势,整首诗的诗意要有一个连贯承转的逻辑性。他从闲云、潭影带出了日悠悠,然后从“物换星移”带出来“几度秋”。“几度秋”之后,他就发问“阁中弟子今何在”,情绪上非常紧凑,迅速地把空间从时间里剥离出来。他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多少风流人物都会被雨打风吹去。但是只有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外长江”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这时整首诗的精神和气势就完美了。从“槛外长江”转回到前面的“高阁临江”,整首诗起承转合全部完成。

那当我们仔细地再读整首诗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啊,王勃的才气和灵气真的是不同寻常。你看前面杨炯的《从军行》,我们说《从军行》也是一首好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前面一句写实,“心中自不平”写的是情绪。王勃的厉害在他整整一首诗全部都是实打实的名词。大家再来看一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这些几乎全都是实打实的名词。可是它就是围绕着一个“高阁临江”,诗眼就是“高阁临江”。所有的这些其他的名词:“ 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闲云”、“潭影”、“日”、“物换星移”、“秋”、“阁中”、“帝子”、“槛外”、“长江”,这些词全部都象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高阁临江”,可是一点都不显得拖沓累赘。光是看中间一联“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一个“飞”一个“卷”,两个动词就把一连串的名词都带活了。这种诗歌语言的感觉,除了汉语,其他的语言是很难做到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个尾联是一个对句,他不像一般的对偶句,只放在中间并列的闭合的铺排,而是一定一静显得特别有诗意的流动感。过去的诗歌里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王勃的这首我们是第一次。“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种诗意的流动到后来杜甫的“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用的也这是这种笔法,这种笔法是从王勃开始的。这首诗附在《滕王阁序》之后,既概括了序的内容,又能别开生面。你看他写滕王阁已经写了一个序了,后来还能出一首这么好的诗。王勃的才情真是如长江不尽之水滚滚而来。

我们的讲座叫《唐诗意气》,这种意气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人,是人在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王勃还有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家更熟,一开口就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怎么样的气势才有这种语言啊?我们今天讲地球村,绕地球飞一圈也不过就是二十几三十几个小时。那个 时候,唐代的天涯就是天涯,怎么可能“若比邻”啊。可是王勃就是有本事在那个时候就说出来人与人之间,只要相知相惜天涯就可以若比邻,人想要见总是能够见到的。当人想见的时候,天涯就是若比邻,否则比邻也就如天涯。王勃以及他同时代的人,这样的博大广阔,和唐朝的疆域辽阔,和诗人们眼睛里看到的,脚底下走过的天高地远有直接关系。大家知道我出生在桂林,我是在那种很精致很秀丽,视线不断地在小小的石灰岩峰峦之间打转的自然环境里长大的。秀丽是很秀丽,但是你的视线实际上是放不开的。直到有一天,穿过华北平原,或者从宾夕法尼亚州一直开车到科罗拉多,或者从宁夏的银川一路到内蒙。放眼望过去,成片成片的原野庄稼,天苍苍野茫茫,几个小时不断,视线没有遮挡没有尽头。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了解什么叫作辽阔,什么叫大地,什么叫苍穹。然后才会回过头来,真正明白,桂林山水就是大地上的一桩盆景。初唐四杰就是在这种辽阔的疆域里,在辽阔的视野下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为近体诗格律的完备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唐诗纪事》里面说,考试中举之后还不能马上当官。你中了就中了,还得等 再考核、委派、考察,还得有人推举。《唐诗纪事》里面说,当时的吏部侍郎叫李敬玄,非常欣赏他们,就把他们推荐给裴新俭。裴新俭当时是宰相,当时就给四个人算了一命,说“炯 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意思是说杨炯还算是沉稳,可以当个县令,其他的三个恐怕都没什么好结局。其实也不是裴新俭这么能掐会算啦,我觉得四杰他们都成名太早,还没有学会做人,就已经先做了官,出名太早,以至于浮躁浅露,才高性傲。缺乏成熟的政治智慧,也缺乏驾驭翰海惊涛骇浪的能力和技巧,所以最后都遭遇横祸。他们的作品除了诗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以外,闻一多先生 在《唐诗杂论》里面总结,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由宫庭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闻一多先生还说,五言八句的律诗到王杨才正式定型同时完整地、真正地,唐??的抒情诗也是这时候才出现的。所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他们四个人诗歌本身写得非常好,他们开创性的勇气对唐诗走向成熟推进之功也是不能磨灭的,就是从他们开始引领唐诗走向盛唐。

第七讲是《不愁明月尽》,初唐的才子们当中,天赋超群,才情也超群的人不只一个两个。同时年命不长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四杰如此,还有一个刘希夷也是如此。刘希夷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他那时才二十五岁,文名传于天下,也是一个少年得志的人。这个大唐才子具有才子的所有特点,很有一点象我们过去讲过的嵇康。大家还记得嵇康有什么特点吗?首先,嵇康这个人爱喝酒也能喝酒,饮数斗而不醉,是第一;第二,嵇康是公认的大帅哥,风神俊朗。即使他喝醉了,也有一个专门的词叫作“玉衫倾倒”,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男人喝醉了左右不过就是一个烂醉如泥。第三呢,嵇康日常举止狂放,不拘小节,行为放纵;第四,嵇康通音律。我们看到他的那首诗里,他半夜弹琴。四大特点刘希夷通通都有。唯一的区别大概只在于嵇康最擅长的是古琴,刘希夷擅长弹琵琶。说到诗歌,刘希夷和嵇康诗歌作品的风格不太一样。可是他们情感基调很近似,都是很悲观很哀苦的。我们可以从嵇康的诗句里面很清晰地读到他内心的痛苦彷徨。可以直接看到他的人生,他的情感,总是被笼罩在巨大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下,他自己苦苦挣扎,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始终不能脱困。不过这个阴影究竟是什么,他从来不肯明说。所以嵇康的愁苦是很深刻也是很隐晦的。刘希夷的呢,他更擅长记录别的题材,比方 从军、归行这种题材。他特别擅长用归行这种题材,通过描摹女性的情感,来间接地抒发他自己,所以刘希夷的这种愁苦悲观更近于哀怨,却又不是为个人情感所困扰而产生典型弃妇式的哀怨,而更具有一种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面,对生命哲理性的关照。这种特点在他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里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先来看前半部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前半部分,这个意象是从东汉宋子侯诗作《董娇娆》改写来的。我们先来看宋子侯的《董娇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宋子侯的《董娇娆》也是乐府歌行体,开始说“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然后从“不知谁家子”这里开始女性出现,然后作者就问“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后面“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一直到“欢爱永相忘”,是女子的回应。最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慨,他说“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没有办法把歌喝完,实在令人感到哀伤。所以我只能“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宋子候这首是乐府旧题。主要的内容就是以花拟人,感慨花开花落自有时,而人青春已逝。 刘希夷的也还是乐府旧题,他把前面场景的铺排,浓缩成“洛阳城东桃李花”之后,把宋子侯记录的画面重新呈现出来。他就像吹一个气球一样,一吸一吐,在吐纳之间,一点点把原来的意象吸纳进来,然后把花红易衰的感概一点一点吹满,一直吹到冒出一个疑问:“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宋子侯的“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伴”差不多像是一把铁锤,夯实了他前面要表述的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恩爱难永,可是宋子侯到底还是停留在儿女之情的框架当中。刘希夷这一问,“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像一根针一样,把他原来吹的整个气球一下子捅破。这个气球里面装满的花与青春,青春与爱情,就不再是互为比喻的关系,而是扩展到生命的范畴,统统作为客体,和更广阔的自然宇宙相对。

所以,他最后归出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里面满满的是对生命如此有限的不甘不足,对光阴径直流逝的无助无奈,就在他整个诗句的四周,在你读它的时候爆炸性地发散开来。所以,当宋子侯结束在“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既然红颜易老恩易断,不能避免,只好及时行乐。“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刘希夷却没用在这个地方打住,他说“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过去到洛阳城东来赏花的古人早就不在了,今天的人面对着的还是和当年一样的风中落花。斟古酌今,他笔下的诗意的情感就往前面更推进一层。“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从红颜女转到白头翁,刘希夷已经完全从原来宋子侯的小框架里头跳脱出来,变成对人类这个大群体共同的大命运深深的悲悯。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人生一世,所有繁盛的美好的东西都无法永久,不仅青春如此功名如此欢乐如此,生命本身也如此,这是自鸿蒙开辟以来人类都没有办法改变的大自然的铁律,所以人类只能很苍凉的感慨:“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样的感慨,不仅中国的古人有,我们今天有,每一个古今中外善感的正常人都有。我从前的老板是一个犹太老太,她很聪明,尤其是关于做生意挣钱,经常有一些想法冒出来,真是金点子,那些金点子真是闪闪发绿光,无数的美元的绿光。可是往往她一说完就完了,落不到实处。我有时候会忍不住说她缺乏行动力,她被我逼急了就会反问What for?对她来讲名没有意义,利呢,钱已经足够用了,再多一点也不外是这样用,我们平时讲的任何人生理想人生目标都不在她考虑的范围之内。她中年以后,身体也不大好,总说在从生到死这条路上她一开始就在高速公路上。她说I’m taking the express way,这很像是我们早就在曹孟德诗句里看到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人或许没有机会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具体的物事,比方说摩天大楼或者苹果手机,但是,凡是我们今天情感上经历的,哲理上思索的,古人都已经感受过了思考过了,而且写出来了,我觉得更可怕的,更令人绝望的一点是,他们把好句子都已经写尽了。这是中国古典诗歌让人参详不尽的地方之一。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表述风格,这种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形成了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整体。

从宋子侯的题材和内容,我们看到了刘希夷在这首《代悲白头翁》前半段,一唱三叹的改写;从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不是又很容易把我们领向几百年以后曹雪芹笔下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红楼梦里面的《葬花词》。曹雪芹沿用这些前人的意向,沿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到景与物与情的描绘之中,《葬花词》在风格上就是初唐的歌行体。曹雪芹用这个在《红楼梦》里创造出一个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场景。“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葬花词》通篇真是血泪凝聚,怨怒交叠,反反复复地追问,环环相扣地咏叹,一层一层加重抒情色彩。一直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一问的时候,真的很惨切。全篇用凄艳凄冷的画面,用幽深惨切的情调,展现出林黛玉性格的多愁善感,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愁,梦想与现实的一系列复杂的矛盾中,她所经历的所体验到的焦虑不安,还有迷茫。《葬花词》在《红楼梦》里,是林妹妹的,也是宝哥哥的,更是曹雪芹自己的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具象呈现。所以现在从一个同样韶华不再的感慨里面,我们看到宋子侯“酌酒挟瑟上高堂”,干脆及时行乐;看到刘希夷“应怜半死白头翁”这种居高临下苍凉的悲悯,我们也看到曹操“慨当以慷”英雄的自负和家国的情怀,也看到曹雪芹的“花落人亡两不知”彻底的绝望和完全的放弃。我刚才跟大家讲我从前老板的例子,她那个人要是会写诗,写出来的大概也和宋子侯相仿,无奈和消极。

我们现在想说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大家从人生苦短这个现象中生发出来的结论的不同,实质上是他们价值取向和生命态度的差别。刘希夷这个人还是有大志有抱负的,他留下来的诗歌,除了闺怨以外,还有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从军。我们刚才讲了,少年得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真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啊。少年人没有历练过,没有什么积累,得志这种状态容易让他们忘乎所以。他们不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时候,你要是想达到海阔天空的状态,前提条件是要先退一步。初唐四杰是如此,刘希夷也是如此。刘希夷的不拘小节和狂放任性,使他的仕途一直并不顺利,这个不顺利反过来又强化了他性格中的倨傲,加深了他情绪里面的感伤。

《代悲白头翁》的后半段用很苍凉感伤的笔调,刻画出人类的世事无常,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冷暖。他的结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差不多就可以放在首句,提起来曹雪芹整整一首《好了歌解注》全篇。《好了歌解注》说什么呀?“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好了歌(解注)》说,“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最后结论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到了曹雪芹笔下,人世荣枯悲欢的种种情状更加具体丰满了,但是他的主题思想跟刘希夷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曹雪芹通过对这些无常世态的解说——《好了歌解注》是为了解释《好了歌》的,就是甄士隐解释空空道人那一僧一道的那个《好了歌》——试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实际上他也是说服自己走向超越之路,走向哲学与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要想好必须了”,只有断绝俗缘,才能得到解脱。曹雪芹这种看起来似乎很通达的透彻,是佛家思想影响下观照的结果,那是曹雪芹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他对绝对真理探究的执着。

刘希夷并没有走到这一步,他并没有从无常的现象走向任何结论,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经历。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并没有那么黑暗没有那么绝望,他也没有被什么人逼到绝地,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生活在高宗的时代。高宗时代继贞观之后,政治环境清明,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满怀希望普遍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前面讲到四杰的时候,四杰的精神都非常昂扬,可是我们一开始说到刘希夷的时候说过,刘希夷像嵇康。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嵇康是魏晋乱世里头的人,刘希夷则不是,他是盛世里头的人啊!这一点其实就是刘希夷人生悲剧的关键所在。他的创作都用古调,人家那个时候近体诗已经开始流行,他的诗风虽然不能说是颓废,可是他感伤的情调非常浓郁,和整个社会的欣欣向荣格格不入。所以他的文笔虽然非常好,他的诗歌其实并不为当时的人所重视。不过刘希夷援引乐府旧题,保留乐府诗歌叙事抒情并重的特点,他的诗歌融合了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和宫体诗的语言风格,他还加入了很多新意去改写,他的对比典故运用的这种技巧,而且他大量使用重叠语句,让他的诗歌里的诗意每一转折都是用问句来引领的,让他的一唱三叹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讲,一个是刘希夷,还有一个是张若虚,他们都是为乐府长篇诗律化、格式化和精致化奠基的人,他们为乐府古诗的新用开拓出更丰盈的美感,更加深沉的意境,就是说他们把原来的旧体诗推向了新的艺术成就。

我们说到刘希夷,还有一件事儿要说一下。《唐才子传》里面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说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看到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句大为惊艳,就对刘希夷说,你把这一联算我的吧,刘希夷不给,然后宋之问“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年未及三十,人悉怜之”。说是宋之问让他的奴仆用一个大土袋子把刘希夷在一个小旅馆里闷死掉,刘希夷死的时候还不满三十岁,大家都很可怜他。这个说法其实不可信。首先第一,宋之问是不是刘希夷他舅舅没有明确考证。当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写得好,可是人家宋之问索要这一句也太不像话。宋之问人家是文坛领袖,不至于这么没料。这句是写得好,但不见得他自己就写不出来,就算他是写不出来,也不至于写不出来一样好的一联,宋之问还是非常有才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传说可以忽略不计。那个时候宋之问的诗名地位都远远在刘希夷之上,何至于因为这区区两句诗,就用这么残忍的手段杀人呢。这个故事不是记录在野史什么书上的,它是堂而皇之记载在《唐才子传》里头的。这个故事本身能够流传,能够保留,说明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大家对刘希夷的同情,他确实死因不明,这么一个年轻有才华的人不明不白就死掉了,大家真的很可怜他,这是其一。其二呢?大家对于宋之问这个人的人品相当不以为然。我们刚才讲了,宋之问人家也是文坛领袖,那到底怎么回事儿呢?今天先到这里,留待下一讲,再细说宋之问。大家晚安,谢谢大家!





语音、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江岚教授所有。感谢授权分享!

文字由软件自动产生,有些地方可能转换不到位。感谢以下老师合成语音,校对文字,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文胜、顾庄华、江岚、秋香、姒玉明、王君、吴题、颜善文、周磊。

网上听来终觉浅,为了深入学习,加强记忆,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和我们一起来校对江老师讲座的文字稿。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