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江岚教授的讲座

图片和文字都在下面

需要将音频播放器固定在网页顶部吗?
是        






讲座的文字稿



大家好!









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讲《唐诗意气》第七讲,《不愁明月尽》的第二部分。

在唐代的东都洛阳有一座香山寺,这座寺原来是唐代的一个印度来的僧人,叫日照,是他的墓地,北魏的时候建的。到武则天正式称帝的那一年,武三思上了一个奏本,把墓地正是核准为佛寺,就是香山寺。在香山寺的上方有武则天的一个行宫,叫做“望春宫”,她经常在这里坐朝。有一天兴致来了,“命群臣赋诗”,由她的这个文学侍从,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担任评委,并且主持,说是“先成者赐以锦袍”。当时有一个礼部员外郎,东方虬,他最先写好,于是呢就按事先定下的比赛规则,锦袍就赐给了东方虬。一件锦袍对于这些朝廷重臣来说,或许不值得多少啊,但是这是皇帝赐的,要的是那份荣誉。谁知道这个东方虬“拜赐,坐未安”,就是他还没坐稳呢,宋之问的诗写好交上去了。这个上官婉儿展开来读,读完以后认为“文理兼美”,而且周围的人“左右莫不称善”,于是武则天“乃就夺锦袍衣之”,也就是说她把东方虬捧在手里还没捂热的锦袍就夺下来披在宋之问身上了。

这个是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里面记载的有名的“龙门夺袍”的故事。在故事的场景里面,宋之问出尽风头,先不去说他,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方面的情况。先是武则天习惯性地不按牌理出牌,明明说好比赛的规则是“先成者赐锦袍”,转眼间她就可以说诗歌的优劣,不是以作诗的这个速度为标准了,当场就让人家东方虬把袍子脱下来改赐给宋之问。故事的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武媚娘的那种“我是皇帝、我有真理”的霸道,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场景,不是君臣奏对的格局,而是君臣游戏的画面。也就是说,即兴即景的诗歌创作是当时很常见的一种宫廷游戏,这对后来整个唐代社会喜欢诗歌、崇拜诗人是有直接影响的。

其次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站在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是何等意气风发!她的祖父上官仪已经是唐初文坛的一代风雅之主啊!我们大家看到他在清晨月下,洛堤之上“驱马历长洲”,那是多么潇洒自如!此刻,上官婉儿俨然是文坛盟主,地位的显赫比她的祖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三,还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以上官婉儿为首的文学精英集团,他们当时评量天下才子诗文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为什么说宋之问的就比东方虬的好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东方虬他写了什么?

东方虬的是一首五绝,题目叫做《咏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整首诗明白如话,没有什么烦难的字词,也没有典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后来王维的那个《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这样一样的风格。

起句“春雪满空来”是一个简单的写景白描,漫天的雪花飞落下来。接着第二句“触处似花开” ,一碰,就像一朵朵花开了一样。这个时候赏雪的人在这里出来了,客观物象的动态就加上个人的,肢体的动态。“触处似花开”,是说满天的雪片不是自己飘成花的,是这个人的手伸出来轻轻碰了一下,才把他们变成花的。我们大家再想一层,这一碰不是变成水或者变成冰碴子,是变成花。这样一来,整个一个素净的白雪世界里面就有了心情,花一样开放的、轻灵飘扬的、恬静而愉快的心情。赏雪的人在这样的心情里,放眼向四周望过去,白雪和白梅混成一片,不知道是梅花飘在了空中,还是雪花开到了树上。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这两句看起来就是脱口而出的疑问,首先烘托了主题。什么主题呢?主题是春雪,所以他在这里强调此时的白雪是初春梅花开时的雪,让前面的这个“满空来”,又凭空添了一种湿漉漉的,虽然天气依然很冷,但是周围已经阳气萌动,万物已经开始复苏,那种早春的、湿湿的气息。其次,这一问也交代了环境,就是这个赏雪的人所处的环境。赏雪的人在梅树下,或者是在梅树之间,而且是白梅,这就给苍茫的这个雪景,满天飘飞的雪花,增加了一种流动的香气第三,这香气不是别的,它是梅花的香,也就是说赏雪的人手一碰,雪片开出来的也不是早春的什么藏红花呀、迎春花呀、或者别的什么花,甚至不是红梅花或者腊梅花,它就是白梅花。那么白梅花又是什么呢?白梅花是“故与红颜如美玉,尚馀清影似寒冰”。白梅花,它固然是春的消息,但是更是雪的精神,也更是人的心理状态,更是人的品性。

我们早先读到《咏蝉》诗歌的时候,我们拿很多首咏蝉的诗歌作过平行的比较,也说过,在物像里头,它其实寄托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思想和感情。这个东方虬是一个风格很磊落、很硬朗的臣子,工诗能赋,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简明流畅、朗朗上口。他有三首《王昭君》,写的相当好。第一首,叫“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 他在这首诗里面痛骂汉室的君臣,你们不中用!“汉道初全盛”,你有钱、有粮、有武将,就是没胆,所以才让我这么一个“薄命妾”“辛苦远和亲”,把我这么一个弱女子万里迢迢送去和亲。借王昭君的口吻,东方虬表现出来是一个忠直的大臣,对国事、对朝廷的关怀。《咏春雪》这首五绝,其实行文很清丽矜持,而且风骨端正,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借物言志,都是佳作,所以他一交上去会得到这件锦袍。

然而锦袍又被宋之问横刀夺去了,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宋之问他写了什么?宋之问的《龙门应制》是一首七言歌行,全诗比较长,一共有42句,记述了武则天那天临幸龙门香山寺的整个过程。他这首诗太长,所以我们只能够把头头尾尾重要的地方讲一讲,就是我们今天在这里觉得重要的地方讲一讲。大家看到Slide的另外一半,就是我截选出来的宋之问的《龙门应制》。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歌行的体式。起首对仗的两联是五言,接下来“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从这里开始换成七言。那这一联不对仗,但是转了韵,同时他提起后面大段的场景、环境的描写,辞藻都很华丽,而且后面各联的对仗都是非常完美的。这个是当时宫廷宴会的应制诗惯用的体式,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过。宋之问在这首歌行里面大量地吸收的这种体式,其实是当时京城里面民间歌行的结构技巧,就是这种极尽夸张铺陈的描写,把它串起来,然后链接出一种类似于叙述的形式,五彩缤纷、辞藻华丽地去呈现一件事情的全部过程,显得非常复杂。这种华丽的铺排风格,当时很时髦,后来其实就不太多见,一直到杜甫。因为杜甫后来在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怀念这种开元年间的盛世风光,他曾经刻意模仿过这种风格去写长篇歌行。

接下来我们看《龙门应制》的内容: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开头这几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都交代明白了。说的是,洛阳早春的清晨,头天晚上还下过一点雨,女皇帝出城游幸,去龙门,群臣簇拥着她就像百鸟朝凤一样。然后从这里开始,宋之问大段、大段地写景物、写场面,写他们君臣游赏的欢乐。像后面的“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或者是“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这种句子,对仗非常工巧,音律和谐,真是写得花团锦簇。这个人的确是相当有才,他的文字功力真的是很厉害的,在他这种描写里面就可以看到。

然后到后面,转到“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从这一联开始写游赏结束以后,武则天的銮驾回城,老百姓都来围观的情形。那写这种情形的这一联,他又拆破了前面的工整对仗。我们刚才提过,“洛阳花柳此时浓” 这一联已经是不对仗了,就是不对仗的这一联开始转。然后这里又来一联不对仗,又开始转。转了韵,他也转视角,带出来和前面的描写其实相承接,可是又完全不同的一部分内容。那这部分内容,我们来看一看。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我们把它搞明白了,这几联的意思就比较容易说明白。所谓“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也就是帝王之道。“紫宸”,它泛指天子的居所,或者宫殿,或者是地位。唐宋两朝的皇帝接见朝臣和外交使节,有接受他们朝贺的正式的,就叫作“紫辰宫”。“宝命”就是君权天授之命,家国之命,在这里也是武则天的个人之命。“乘周”在这里语意双关,说的是“轮转”,也说的是轮到了大周朝。那宋之问在这里讲过去的历任先皇稳定了江山啦,现在轮到女皇帝来打造一番新气象了。而我们这位英明的女皇帝又勤政爱民,不会贪图享乐,而是像及时雨一样趁着春雨来视察农耕的民情,体贴劳苦大众。

我们讲过,龙门夺袍在公元690年,武则天刚刚正式登基称帝。这个时候他最讨厌的不过是被人揭短,说他母夺子位,最喜欢的莫过于被人家吹捧,说他妻承夫志。宋之问一句“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这个马屁拍得又响又稳又准。后面还要加上一句“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这样一篇文章被上官婉儿拿在手里,当众念出来,底下的人谁敢不叫好啊?东方虬求身上那件锦袍怎么可能披得住啊?话说到这里了,大家已经明白我要说的意思啦,宋之问的夺袍得胜并不完全在于他写诗的本领真的比别人好多少,而在于他的政治敏感度,他逢迎拍马的手段比别人强得多。

可是我们客观地看这首《龙门应制》究竟还能不能算是一首好诗呢?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它的格式、语言、章法都是可圈可点的。整首诗展现着宋之问自己一路跟着武则天的车驾一路走,一路引吭高歌那种颂赞。他妙笔生花的才气,渲染出一种祥和、华美、富丽的氛围。这是一首好诗,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类诗歌,因为这洋洋洒洒的42句诗里面没有一句真性情,没有一个字是作者真实的自我。然而宋之问之所以在当时那么有名,那么为人看重,恰恰是因为这种对真实的自我性情的掩盖、压制和埋没。宋之问文留下的很多很多应制诗都是这样的,工整有余而灵动不足,过分地雕琢,过分刻意。读他的诗歌,有时候真会觉得:一个寻常的人见风使舵、首鼠两端也就罢了;一个才子的寡廉鲜耻啊,真是可恨、可怕、可悲。我们说宋之问逢迎拍马吧,那你为了升官发财也就罢了,你巴结巴结武则天还可以美其名曰忠君。可是他后来媚附武后晚年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给他们捉刀代笔,陪他们饮宴游乐,还得意洋洋地到处说“我就高兴得形骸两忘”,这就非常难让人恭维了。

到了神龙元年的正月,这一年在唐代历史上很有名,因为狄仁杰临终选定的宰相继承人叫张柬之,和东宫的太子党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二张,逼武后还位给唐中宗。中宗即位以后,原来攀附二张的很多官员,包括我们前面讲过的宋之问、杜审言、沈全期、李峤,一干人等都被贬谪。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在广东一个很偏僻的小地方。那样的地方诸事艰难,他肯定过不惯了,锦衣玉食的人,又想着要找回昔日的荣华富贵。所以到他被贬的第二年春天,他秘密地从贬所逃出来回洛阳。就是在这次潜逃的路上,宋之问给我们留下了家弦户诵、脍炙人口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无论是心里描绘的细腻,还是字句淬炼的精美,感情表达的深刻,都是相当出色的。我们说前面看到的《龙门应制》完全没有自我情感。这一首恰恰完全相反。明明是思乡情怯,就偏偏要正意反说。写些脚步越接近家乡心情越是彷徨,以至于不敢探问有关家乡亲人的近况。因为唯恐在这个时候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自己没有办法承担。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样的开头很平实,他只是追叙自己在岭外蛮荒之地的悲苦孤单。他没有并行地罗列空间的阻隔、音讯的渺茫、时间的漫长,而是把这三层意思一递一递揭开。和我们前面看到他写应制诗的风格语言真的完全都不一样。“音讯”是这么决然地“断”,冬春就是照样无情地“复”。这两个字用来似乎是毫不经意,可是读出来就叠加成一个人那么愁苦,那么孤独绝望的度日如年。于是转到下面两句的抒情就很从容、自然。“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情更切”是长期“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自己犯罪遭贬在岭外的日子固然是不好过了,可是家乡的亲人也难免受他连累。他这种担心忧虑,甚至是不祥的预感理智上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可是在情感上就是不愿面对不敢承认,以至于主动去抵抗。明明是相聚的愿望长期以来梦寐以求,此刻他就是要拼命压制。这种惶恐的动态历历能见,精神上的忐忑和动作上的彷徨都很鲜明。整首诗没有任何惊人的字词,但是情感非常深刻。他也没有一点扭捏造作。把一个长期客居异乡,很久没有家中音信的人,在重新行进家乡的时候所产生的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写得真是体贴入微。

而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状态,我想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有非常切身的体会。我们刚来美国那些年通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啦,国际长途贵得要死,没有几个人可以经常打电话回家的。给家里写信吗?一来一回就是大半个月,传递的总是过时的情况,过时的心情,两边都还要非常刻意地只能报喜,不敢报忧。“音书”虽然不至于断,但是肯定不完整。想要见面吧,整整一个太平洋比五岭更加难以跨越。时间、钱、身份、签证,这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其中一项不得满足,就根本没有办法飞越这么大一片水体的距离,主观愿望再强烈都没有用。

很多年以前我有一次打电话给我婆婆,我婆婆是我外婆很多很多年的主治医生。一天我打电话给她,她就顺便提了一句,说我外婆摔了一跤住院。我听了立刻下意识地把话岔开。我没有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放下电话以后一整天坐立不安,手脚都没地方放。我们家先生问我说,是不是怕我老外婆会有什么事儿。我说不是。他又说打个电话回去问问吧,我死活也不肯。到第二天晚上,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自己坚持打电话给我小舅舅。问明白我家老外婆那一次其实没什么大事儿,我才安下心来,眼泪哗地一下就流下来。那个时候的这种精神状态,就是音书断以后的情更切。这种状态现在已经不太有了。不太有是不是因为我外婆后来不在了以后,我对家乡对其他的亲人没有这么深厚的依恋了呢?其实也不是,至少不全是。更主要的是压抑那种主观情感的客观障碍没有了。当这种常回家看看变成可以提上行李箱就走的一种行为,当电子邮件和微信真的把天涯变成比邻,乡愁其实被稀释了。尽管乡情始终没有变。当代作家余光中先生写出他那首著名的《乡愁》四韵,也是多年前音书隔绝的情况写成的。后来他再也没有那样的作品了。弗雷德说得很对,“匮乏是一切行动的原动力”。

宋之问创作的背景我们介绍过,实在是没有任何能够引起共鸣之处的。他被贬泷州完全是罪有应得。带罪潜归实际上是知法犯法啊。然而这首诗本身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超越了他个人经历的特殊性,抛开了和他这个人具体的身份相关联的现实因素。因为他用很典型的一个形象概括出远远高于具体的素材本身的普遍性,从而达到了一种更广泛的,足以跨越古今的感染力,完成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审美效果。这一点恰恰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力量。要不然我们看作品怎么经常要说废其人不能废其文呢?

有大才的宋之问真的不是什么好鸟。他这次顺利地逃回洛阳以后,藏匿在一个叫张伸之的朋友家里。这个时候唐中宗在位,武则天当了几天女太上皇,寿终正寝。可是她开创的中国历史上整整一个红妆弄权的时代远远没有结束。这个时候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他的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都在呼风唤雨。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专掌制命,俨然是一个女宰相。上官婉儿昭容的身份,虽然她是后宫的位份,但是我们根据新的考古发现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宗和她并没有夫妻之实。只是要重用他,就必须给他一个比宫廷女官的这种品阶高得多的一个位份。昭容是正二品的,完全是处于行政的需要,也是政治需要给她这样一个册封。而且这个时候上官昭容的心头枕边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武三思。

那这个韦皇后一心要效法武则天,整天想着如何培植自己在朝中的政治势力,她就要和这个政治经验比她丰富得多的女宰相上官昭容商量一下。结果上官昭容就顺手把武三思推荐给了韦皇后,而这一推荐呢,武三思就从上官婉儿的心上枕边,到了韦皇后的心上枕边。

——我们把故事讲到这里,大家的下巴先不要掉下来,我们这个以汉族为父鲜卑为母的大唐盛世里头这一类的故事多着呢。——故事这样绕来绕去,我们看到的是武三思虽然没有能够顺利继承武则天的皇位,但是在武则天这棵大树倒下以后,他也没有立刻失势,实际上他还变本加厉,以构陷忠良为乐,那恨他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我们前面讲过当年高宗生病不能临朝,武媚娘代掌朝政,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儒家传统的是很看不惯这种事情的,比如上官仪,然后上官仪就死在这上头。那现在中宗好端端的坐在龙椅上,这个韦皇后既没有武媚娘的政治智慧,更没有武媚娘的政治资本,想要把她拉下马的人就更多更多了。这个时候策划谋反的,就包括了藏匿了宋之问的房东张伸之。好了,这帮忠臣要清君侧,要拉韦皇后下马,怎么办呢,再搞一次宫廷政变啊,反正那些年大家都搞惯了,搞熟了,老套路。可是韦氏毕竟是皇后,轻易是杀不得的,也杀不到,那就从他身边的人开始下手嘛。张伸之他们一伙人就谋划着要干掉武三思,这件事情让宋之问听到了,他跑去向武三思告密。结果武三思暂时保住了他那条命,张伸之他们几个人全家被杀,换来了宋之问头顶上一顶崭新的乌纱帽。这个跟我们前面说宋之问这个人溜须拍马,那可是性质大不一样的事情,这是不折不扣的恩将仇报,卖友求荣,所以从此以后“天下丑其行”。所以我们前面说到这个刘希夷的时候就讲过,“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这一句诗导致刘希夷之死,不见得和宋之问有多么直接的关系,可是故事这样千百年的流传下来,是因为世人都厌恶宋之问的为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是个东西了。

一、 就文学创作的成就而言,宋之问拿手的也不是古风,而是五言诗,比如《渡汉江》,《旧唐书》里面也说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也就是说当时人写五言诗都比不过他。在传统诗歌发展的这个历史轨道上,历来有“沈宋比肩”这种说法,认为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个人在声律、对仗这些诗歌的形式美的方面,把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发展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他们的代表作品标志着唐代近体诗的成熟。从这个“沈宋比肩”那就要说到沈佺期了,这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与宋之问比肩的,差不多的才名,差不多的文学史地位,差不多的人生际遇,差不多的人品,那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沈佺期。

初唐∙沈佺期

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个人排排坐,都是武则天和中宗李显的文学宠臣。那“沈宋比肩”这个排名,沈佺期在前,宋之问在后。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宰相,也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叫张说,认为沈佺期应当排在前面,不过在那个时候呢,恐怕宋之问的名头还是要大些。我们前面讲过龙门夺袍的情形,其实从太宗时宫廷就很盛行君臣唱和之风,就是君王出游啊必命群臣赋诗。到高宗、武后、中宗三朝更是越来越热闹了,尤其是后来中宗和韦后。他们经历过在这个武则天强势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的大半生,这两个人就是掌了大权以后,观灯、击球、看胡戏……无所不至啊。文献记载从景龙二年七月起到四年为止,中宗去行幸公主大臣的庄园总计四十三次,有时候几乎是连日的游宴不断。这个时候朝中文士云集,跟太宗的时候又不一样了,文士更多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游宴赋诗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全唐诗话》里面记载说: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应制曲。”这里的晦日,这个晦是“晦气”的晦字,却不是说那天是晦气的日子,晦日的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正月的晦日就是正月三十。按照唐朝的制度,把正月晦日、上巳和重阳定为三大节日,所以今天是过大节,中宗带着群臣去游昆明池,他自己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又让群臣也一起来和。正殿前面搭起彩楼,上官昭容当评委要选出最好的一首来。于是上官婉儿坐在高高的彩楼上,大小官员簇拥在下面,眼巴巴的等待着她的评判。这个上官婉儿也毫不含糊,不合适的瞄一眼,就直接把稿子扔下来,一时落选的诗稿“纸落如飞”,到最后只剩“沈、宋二诗不下”。

这个时候沈佺期又在下面悄悄的跟宋之问说了,我们两个人诗歌一向都难分高低,我看今天这一锤子就定音了,以后也不必在再争啦。宋之问就点头同意了。过了一会儿又一张诗稿飘下来,这是沈佺期的,他被淘汰了。上官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称得上都是文思俊逸。但是沈氏的结句说“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过于谦恭,没有大境界,诗写到这种地方“词气已竭”。而宋诗的《昆明池应制》呢,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宋之问这一笔,把诗意从眼前一下子荡开到天外,他用夜空的明月来反衬人间的这种荣耀,人间的辉光。情绪高扬,而且诗情很壮阔,所以上官婉儿说他“犹陡健举”,所以胜出。我们这期讲完,也是初唐快要结束啦,接下来就是盛唐将要到来了,所以我用了宋之问这一句诗作为我们这一讲的讲题, “不愁明月尽, 自有夜珠来”。

宋之问这一次夺魁,一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湖印制》也是标准的应制诗格调,他是写应制诗的老手了,这首诗的赏析网上很容易找到,我们还是回过头看沈佺期。

沈佺期这个人,他是高中上元二年进士及第,他当过掌管校正乐曲的协律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校正乐曲,就是说他这个人不仅仅是一点点的精通音律,他是一个大行家,是音乐的专家。他到武后朝,先前官运其实还蛮顺的,一直当到给事中,然后一路升迁,最后他当到执掌官吏考课和升迁的考功员外郎。我们大家都知道唐朝,不是中了进士就能去当官,当了官以后也不是说你屁股就稳稳地坐在那把交椅上了。而是由考核结果再定升迁或者罢黜,或者是贬谪。所以这个考功员外郎的职务实际上就等于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大总管,那个部门一向来都是很危险的,所以沈佺期就也是不能免俗,在这个任上因贪污受贿被捕入狱。他在坐牢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出来自辩,这是自己给自己辩解。不知道是他诗写得好还是真的是被冤枉,他就出狱后官复原职啦。他官复原职之后呢又去媚附张昌宗和张易之。所以到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沈佺期也在流放之列啊。后来中宗召见他,拜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起居的言行,然后兼修文馆的直学士。

我们前面提过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就是宋之问的五言诗写得非常好,当代的学者郑振铎先生也讲过,“七言诗开始流行于唐初,至沈宋,更有所谓七言律。七言律的建立,对于后来的影响是极大的。沈、宋的最伟大的成功便在于此。”所以刚才我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他原来当过这协律郎,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对于音律非常非常敏感,所以他才能够有这样子的成就。后来沈佺期的一些代表作品,比方说《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还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这些都是七律,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他七言律中的代表作。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我们先来看题目,古意指的是借用乐府旧题,这首七律借用了古乐府的旧题“独不见”,“补阙”是乔治之这个人的官称。北宋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面解释说,“独不见”这个曲目说的就是“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说明这个曲目下的内容,主要写闺怨的。沈佺期在这里写的也是一位长安少妇,对于远戍辽阳的丈夫的这个思念。他这个诗歌一开头上来,运用很传统的比兴的手法,呈现出一位空阁独居的少妇的形象:“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这里的“卢家少妇”是一个泛指的代称,而不是特指。因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写过一首《河中水之歌》,歌里面唱的说:“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他这个诗里是讲述一个心灵手巧的洛阳美女,名字叫做莫愁,她十五岁嫁到了卢家,十六岁生了个儿子叫阿侯,后来这个“卢家少妇”或者“卢家莫愁”就被用来做大户人家少妇的代称

我们在这里顺便提一句。萧衍诗里面,把洛阳莫愁美女娶回家来的卢家,是南京的卢家。所以,后来莫愁——就是这个卢家少妇——她最后的归宿是在南京,这是南京莫愁湖的出处。 “郁金”呢,它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在墙壁上,能使室内很芳香。有点像那个“椒房”,就是用花椒和泥来涂的一样。“玳瑁”是一种海龟,而这种海龟的龟甲非常漂亮,可以做装饰品。这两句开头一方面是很夸张地描绘这个女主人公闺房的芬芳华丽,一方面是暗用比兴,用梁上的双燕来反衬她的孤单。而这个卢家少妇本名叫“莫愁”,那眼前这一位,她是知愁啊,还是不知愁啊,还是愁无限啊?然后将画面就转到窗外,去侧面回答这个问题了:“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窗外捣衣的砧声,随着这个西风伴着寒意,一阵一阵一阵吹落了秋叶,让她想起了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的那个人。“砧”这个字在这里是捣衣石,不是我们今天用来切菜的砧板。“寒砧”就是寒风里的捣衣声。“寒砧催木叶”这个造句是一个刻意的主宾倒置。明明是这个萧萧的落叶“唰唰”地在提醒大家,天气凉了,要赶快准备御寒的冬衣啦,你们这些有征夫游子在外面的人家,更是要加紧啊。这里沈佺期把它说成是捣衣声催落了秋叶,这就强调出那种连续不断的,单调的声音在萧瑟的秋风里,带给女主人公那种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不止一天两天的了,也不止一次两次的了,她的愁苦,她的等待,不止一两个秋天,是整整十年哪!十年的辽阳,带出来下面颈联的出句,“白狼河北音书断”。我们这里又看到音书之“断”,所带来的心理反应啊。十年的茫茫未卜,那个人他变成什么样子了?他的处境如何?他几时才能回来?甚至于他还能不能回来?在音书断的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思念都是悬念,一切的牵挂都没有着落。于是思念就不止是思念,牵挂也不止是牵挂,而加上更多的担心、忧虑和惶恐不安。

勾连到下面一句,“丹凤城南秋夜长”是一个对比,也是一个更进一步的情景描述,她在长安的家里越想越怕,秋夜格外漫长。那从这个地方开始,沈佺期把他原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这个女主人公的状态充满同情的描述,一笔就转到了女主人公自己的内心独白:“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她就这么苦,这么难过,这样睡不着。可是那一轮明月它就是不知趣,就是要透过窗纱,把流黄的帷帐照得明晃晃地,更加让这个睡不着的人心烦。“含愁独不见”的这种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而且他用的是设问的句式:“谁为”、“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一种特别情味深长的效果。

全诗没有繁难艰深的典故,它的结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顺着思维的逻辑,写得比较好懂。我们把这首诗作为初唐七言律诗的样板,主要是指它所呈现的声律和对仗形式上的成熟。七言律诗的句法是上四下三,上四又应该是二二的组合;下三,则是有时候是一二,有时候是二一。比方说,我们再来把它按句法念,是: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樑;最后一句: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在句法之外,律诗最重要的就是中间两联的对仗。我们看看中间这两联的对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出句和对句,不仅仅是平仄相对,句子、词组,构成工整的相对,而且诗意前后是错综呼应的。“白狼河”和这个“丹凤城”都是地名,在这个地名里面,“白”和“丹”是颜色,“狼”和“凤”是动物。然后后面“音书断”,照应前面“忆辽阳”,“秋夜长”再映照“催木叶”,真的是天衣无缝的两联。我们再回到前面讲说沈佺期这首古意,用的是乐府旧题的《独不见》写的诗歌。那么我们凭什么要把他这一首就叫做七律,而不是七言八句的乐府歌辞呢?我们怎么知道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看一看,南朝江总的一首诗,题目叫做《姬人愿》,也就是ppt旁边的另外一首诗。

江总这个名字作为诗人大家并不熟悉,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他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宰相。这个人纵容鼓励陈后主的荒淫无度,他对陈朝的灭亡要负很大的政治责任。他这首诗,我们之所以拿来跟沈佺期的做比较,因为它是乐府旧题,也是闺怨的题材,七言八句。我们讲七律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是押平声韵,它也押平声韵,所以乍一看和沈佺期的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那我们再仔细看首联:“天寒海水惯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这一联不对仗。好吧,这联不对仗也不算有问题,因为律诗里的首联也不是必须对仗的,这点不算,这里一个“相”字用了两次,“惯相知”、“不相宜”。这个在初唐的律诗里面这个也还不算大毛病。到了盛唐以后,这种情况叫做“犯重”,诗家都是要刻意避免的。实际上到了今天,我们有些受传统文学影响比较深,文字功底比较好的作家,不要说写诗,就是写散文,用字当然没有办法避免重复,用词,他们也不允许自己犯重的。有些功力深的好作家,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

接下来一联:“庭中芳桂憔悴叶,井上疏桐零落枝”,是对仗的一联,而且还蛮工整的;再接下来:“寒灯作花羞夜短,霜鴈多情恒结伴”又不对仗了,这就显然不合律诗的要求了。那个“霜”后面那个字是雁,大雁的雁字,是大雁雁字的异体字,意思是一样的,读音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一联的不对仗,它显然就已经不合律诗的规矩了。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的韵,起句“天寒海水惯相知”,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接下来一句,“空床明月不相宜”,还是“平平平仄仄平平”,这里很显然,就是犯了不粘缀的毛病了。其他的一些上下句之间,上下联之间,平仄都没有能够粘缀。所以这首诗,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具备了七言律诗的模式,但是它仍然是齐梁体的七言乐府,而不是唐代的七言律诗。 我们看沈佺期的律诗里,他就完全没有这种失粘失对的问题,所以说它奠定了唐代七言律诗的格式。我们说五律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就是这样脱离了乐府歌辞而归入诗歌。我们前面讲到杨炯的《从军行》情况也一样。沈佺期的文学贡献也主要就是和宋之问一起,继承了这个南朝文学家沈约“四声八病”的说法,总结前人应用于格律形式的各种实践经验,然后把这种逐渐成熟的近体诗的形式肯定下来,完成了让七言律诗成熟的任务。这个是他们两个人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唐诗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大的贡献。我们今天这一讲,讲到沈宋我们基本上把初唐这个阶段就讲完了。下一讲我们第八讲,就开始进入盛唐了。今天时间也到了,谢谢大家,大家晚安。













语音、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江岚教授所有。感谢授权分享!

文字由软件自动产生,有些地方可能转换不到位。感谢以下老师合成语音,校对文字,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文胜、顾庄华、江岚、秋香、姒玉明、王君、吴题、颜善文、周磊。

网上听来终觉浅,为了深入学习,加强记忆,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和我们一起来校对江老师讲座的文字稿。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