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江岚教授的讲座

图片和文字都在下面

需要将音频播放器固定在网页顶部吗?
是        






讲座的文字稿



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讲唐诗意气的第八讲:《岩顶翔双凤》。

前几期讲完以后,秋香老师说,江老师我们讲故事吧,不要讲诗歌了,我们讲宫斗。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还是蛮有灵犀的,因为这一讲我们要讲很多宫廷里的故事。这不完全是因为秋香老师想听故事,而是我们本来讲“唐诗意气”,都是从诗歌赏析的角度,带出来诗歌发展的过程。这些故事里面有很多历史材料,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过程。

我之所以要重点讲这些内容,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八十年代以后新的考古发现,使学界对于唐诗的演进流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有些东西我们过去不清楚,或者是说我们没有提,那现在要把它理清楚;还有新的材料被发现了,我们也就一起讲一讲。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其实陆陆续续已经提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但是我们一直没有系统地讲,都比较零散,我们现在就把它串起来,着重讲这两个人。

中国是个古老的诗的国度,我们从一开始讲《诗经》,大家就应该很明确地感觉得到。其他国家我不知道会不会这样,但是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诗的确是一开始就是作为经典。孔夫子教他儿子--他对他儿子很凶的。有一天他看到儿子,就问他:“今日学诗否?”他儿子说我今天没学诗。孔夫子就撂给他一句说:“不学诗,何以言?”就是说你要不去学诗的话,你连说话都不会。

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诗歌的国度里面、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化里面,诗人很多,那当然皇帝诗人也很多。唐朝总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作品留下来传世的有一半,有十二位。清代更加不得了啦,大家知道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个个都写诗!乾隆更是“诗尤为常客,日必数首”。这个太平天子写诗,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他写诗的内容,就像是我们今天发微信--什么事情他都写,什么都可以写。所以他一个人留下来的诗歌总数,差不多有整整一个唐代留下来给我们的那么多。

说到这里,当然也有人很不屑地说,乾隆的诗不是“诗”,没有一首好的。我觉得话不能这样讲。我们说《诗经》,就是诗歌这个东西,它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人对于自身、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吟唱。那帝王的生命也是鲜活的生命,干嘛人家不能吟唱?至于说好与不好,那得分和谁比,怎么个比法。你拿乾隆去比上官仪,或者比王维、李白肯定不公平。就好像我今天哼一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明天又哼一段“祥云冉冉波罗天”,你不能说我不如梅兰芳。好吧,我肯定不如梅兰芳,可是那也不等于我连做票友的资格都没有啊!

那些治国平天下之余,写写诗、风雅一把的帝王,总比那些没事儿在宫里开大排档、做买卖、扮乞丐的强吧?当然皇帝毕竟是皇帝,不管写得好不好,他们的诗歌比其他的人的作品更加容易被传播,也更加容易被保存,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也无可厚非。这么多皇帝喜欢写诗,对于诗歌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推动力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我们前面讲过,曹氏父子在建安时期对诗歌发展的贡献。那么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道路上,曹氏父子之后,就要数到武则天了。在第一讲我们也提过,诗歌的盛唐要比历史上的盛唐晚得多。当历史上的唐朝走完了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实际上已经开始呈现出国泰民安盛世的景象了;唐诗呢,还要等这个女皇帝走过,才能够进入诗歌盛唐的繁花似锦。

武则天十四岁就入宫了,她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此后十二年,这个封号从来没有改变过。太宗病危的时候太子李治入宫去伺候,和她近距离相处,然后相爱。这一段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有几点:一点,太子李治绝不是一个传说中平庸懦弱的人。否则的话,他怎么敢在自己亲爹的病榻之前,爱上自己的庶母?其二,李治对于比他年纪大这么多的武才人的感情,也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男女相悦,否则后来的事情也不会那样发生了。第三,武媚娘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寻常的略有一点儿姿色,再加上几分才情的女人。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歌,就是流传最广的武则天的作品,题目叫做《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题材上来讲,这首诗的闺怨主题并不出奇,只是她写得不同寻常。起句“看朱成碧思纷纷”七个字,说了一大堆的意思。她说的第一重意思是:思纷纷以致于看朱成碧。我想你想得都魂不守舍了,以致于把红的花儿都看成绿的啦;第二重意思是:思纷纷一直到看朱成碧。也就是说这个心神恍惚的时间很长,一直到把红花都看见尽,只剩下绿叶了;第三重意思是:思纷纷的看朱成碧之际,红颜易老!那这样孤单迷离的状态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就引出下一句:“憔悴支离为忆君。”都是因为你,因为你茶饭不思,所以憔悴;因为你相思成病,所以瘦影支离。这两句用非常简省的字词,描绘出一个独自站在春天的花丛里发呆的女子,不胜相思的煎熬,以至于人比花瘦,差不多要摇摇欲坠的样子。起句很直接,第二句的承接也很自然,赋比兴兼备。“看朱成碧”也就成了一个描写这种思妇怨女典型情态的词,经常出现在后来的诗文里。比方大家都很熟悉的,到宋代李清照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实是一样的思路。



可是我觉得武媚娘这首诗最厉害的不在这两句,而在后两句。闺怨啊、相思不相见这一类题材的诗词,我们实在是看得很多了,通常写到相思多苦多苦之后,接下来转出来的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我们把它大致总结一下:第一类就是表决心,比方说,哎呀,“衣带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一类表决心;第二类就是患得患失啊,忐忑不安啊,越想越心神不宁,比方“不忍上西楼,怕看来时路”;再不然就是第三类,越想越绝望,越想越沮丧:“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要说情感的执着,表达的不掩饰、不造作,武则天这首《如意娘》并没有空前啊,更没有绝后。那我为什么说她写的不同寻常呢,因为她从相思的孤苦、无奈里面转出来的结句的状态是很少见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她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真的爱你、真的想你,那你就打开我的衣箱检验一下裙子吧,那个上面全是斑斑泪痕。这两句一点儿都不难懂,都说这个结句表现出来是武媚娘的心计,我倒觉得不至于。感业寺阶段的武媚娘还没有那么老辣。我们回到前面,讲“龙门夺袍”的故事里头,我专门提到过一句,这个武媚娘天生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这个时候感业寺阶段,她在强烈的求生的本能驱使下,我们看到她不按牌理出牌这种个性的一次爆发,她连说一句“我想你”都是这么霸道的。

能够说出“不信比来长下泪”这种话,要具备一个至关重要的先决的心理条件,那就是武媚娘坚信她和李治之间的感情不会轻易改变,她在李治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否则这个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了,太宗没有了,李治登基啦,那李治广有三千后宫佳丽,为他哭到眼珠子都掉到地上的女人数不胜数,你武媚娘一个尼姑,在这头你流再多眼泪又有什么用?如果他根本就不理你,他不正眼看你,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信或者不信。但是武媚娘就是有这样的自信,去问“不信比来长下泪”!然后接下来“开箱验取”这一句更有意思,什么叫做“开箱验取”?“开箱验取”是她坚信两个人总有一天会在一起,相信他必然珍惜自己对他的感情,她才能够想象出来这样的一个未来的场景,才会有这样一句话。

所以我说武媚娘这首诗最厉害之处在于她的创作状态,也就是她的心理状态。她没有患得患失,也没有绝望彷徨,她只是清清楚楚的告诉李治:我非常爱你,没有你的日子很孤单,我要和你在一起。而现在你是皇帝,更是男人,我的态度已经表明了,是你该行动了,接下来就看你的啦!

可是这个子纳父妾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哪怕是在唐朝。武媚娘敢想敢做敢说,因为她这个时候她除了这个她没有出路了,这个是当然很现实的原因。还有一个背景的原因,就是她出生在商人家庭,她的爹是个投机商人,她所接受的教育里面没有那么多儒家思想的包袱。可是李治就不同了。他这个时候才刚登基。对,他抓住了命运抛过来的橄榄枝,取代了他的大哥太子李承乾,同时打垮了他的二哥魏王李泰。但是他一个年纪轻轻什么都没有的九皇子,突然间跑出来当皇帝,在朝廷里头除了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根本靠不上别人。而长孙无忌是什么样的人呢?长孙无忌是绝对不会赞成他这么大逆不道,如此乱伦悖理的,更不用说支持他。

好了,心动并不是总能够付诸于行动的。于是我们这个郁闷的帅哥皇帝李治计无所出,他只好哭啊。在感业寺哭,回宫也哭,对着这首《如意娘》迎风叹气,对月长吁。一来二去,别人也就罢了,他的正宫娘娘王皇后看见眼里,忍不住就笑了。王皇后并不关心李治到底爱谁不爱谁,横竖他爱的又不是自己。相比之下王皇后更关心她的皇后之位,因为她自己没有生过孩子,她膝下只有一个养子李忠。李治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一直非常宠爱的萧淑妃却不仅有亲生儿子,而这个淑妃离她的皇后之位也只有一步之遥。现在可倒好,李治为另外一个女人哭了。一个前朝的才人,感业寺里面比李治整整大四岁的一个尼姑。这个女人的存在即使不能把萧淑妃气死,至少也能好好恶心她一下子。于是王皇后决定主动出击,把武媚娘接回宫来。

这个王皇后性格“简重”,但是她并不傻。在她看来她这一出手,治好了李治的眼泪,又打压了萧淑妃,何乐不为呀,对不对?至于武媚娘,皇后根本没有把她放在眼里,根本不怕的。李治再宠爱她,他们俩个人之间也隔着身份的尴尬、礼法的障碍、朝廷重臣的阻力。再加上这个武媚娘出生微贱,我刚才告诉大家她出生商人家庭,她的爹是一个投机商人。唐朝的这个商人的地位之卑贱,不是一点两点的卑贱而已。虽然说她爹因为帮着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有功,可是她和人家王皇后这种关陇贵族的世家那是不能比的。所以这个王皇后根本就没有把她看在眼里。而且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比李治小;武则天比李治大,年龄上也离人老珠黄不远啦,眼下她除了李治的宠爱之外,武媚娘要什么没什么。王皇后把她当成情敌都算是抬举她了。男人的宠爱本来就是风里的蜡烛,说灭就会灭的,更何况这个男人是皇帝呀,李治对这个女人的宠爱,要是能够长久的话,只怕猪都要上树了。

哎呀,所以说这个王皇后这把算盘真是打得很不错的。只是可惜她不知道,像猪上树这一类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真的是会发生的。所以永辉二年八月,当高宗服丧的期满,蓄起头发的武媚娘被悄悄地安排进皇后的宫里。我觉得当历史老人站在半空看着自掘坟墓的王皇后,恐怕也只有悲凉地叹息。这个王皇后不懂得李治的雄心,她也低估了武媚娘的才干;更不了解李治和武媚娘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实际上在任何一对爱人的关系里面,仅有爱情都是远远不够的。

李治和现在的武昭仪当然首先是恩爱夫妻,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是同一条战壕里面的战友。说起武媚娘,我们大家肯定都知道她在太宗朝的时候“驯狮子骢”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书上说,这个故事是武媚娘自己讲出来的。那这个故事的流传说明了一个问题,武媚娘是一个性格上非常强的人。像她这么倔强、强势的一个人,她在太宗朝当五品才人当了十几年也上不去,就是因为她的这种性格不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喜欢的那一类女人。而李治呢,刚好相反,李治需要她的强势果断。李治没有政治经验,武昭仪却当过唐太宗的贴身秘书;李治要振兴皇权又没有政治资本,她就来帮忙一点一点地建构这些资本。李治要大权独揽,又碍于长孙无忌,她其实就成为一柄大锤子,用来砸长孙无忌。命运又让李治不仅继承了他父祖的天下,还继承了他们李氏家族的遗传病,风疾发作什么也干不了。武昭仪是他身边一个和他没有任何直接利益冲突又足够能干的人,他可以放心地把权利交给她,又不用顾虑她做大。因为武昭仪座下的那把交椅完完全全在他本人的掌控之中。

武昭仪先是在幕后出谋划策,干着干着就干成了正宫皇后,和高宗一起临朝听政。他们两个人不仅继续对付李唐宗室,还要对付关陇贵族集团。武皇后头一项重要举措是离开长安,离开关陇贵族势力的堡垒,营建东都洛阳,重打锣鼓另开张。自从那个好大喜功的杨广凿开了南北大运河,洛阳和过去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后来武则天改唐为周,也是在洛阳登基的。

武皇后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大开科取士的力度、推重进士科,同时她改革考试的内容,强调对诗赋的重视。诗赋取士最早是杨广定出来的,武皇后这时候借过来,将初唐建立以来的科举考试从原来一直都是尚儒学,他这个时候就改为重文艺。所以陈寅恪先生说,“进士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专政之时。”

我刚才为什么强调陈寅恪先生这段话里“全国人民”这几个字呢,就是因为过去在科举尚儒学的时候,儒家经典并不是所有的人——不是所有的平民——都有机会正经地、系统地去学的。所以科举考来考去,最后也都还在贵族的圈子里面。武则天这一改,她一推重诗赋,那整个情况就很不一样了。而且武皇后还增加了“殿试”这个环节。我们大家看电视剧、小说,中了进士以后,皇帝就在金殿点状元,这就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项“殿试”,殿试是从武则天开始的。武则天增加殿试这个环节,其实把高级官员的甄选委任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她也大大增加了录取的人数。从唐高祖到唐高宗永徽六年,这五、六十年一共录取进士差不多三百多人。武皇后从听政到她还政于李唐,差不多是同样长的时间,可是她录取了一千多人。从她改革考试内容到她录取人数的增加,到他增加殿试的环节,大量的寒门士子从中原地区、东南地区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这些人是她对抗关陇贵族集团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我们在讲汉代的时候说过,历史上引发文艺突破性的大变革、大发展的原因,总结起来其实不外乎两条:第一条就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大融合;第二条是社会阶层大规模的纵向流动。武后培植政治势力的这个举措,她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就造成了社会阶层自下而上的重构。大大刺激了天下读书人竞相读诗写诗的这种热情,也提高了诗歌的影响力。

武后本人也很有文才,她是中国历代皇帝里面著述最多的一个皇帝之一,《全唐文》存了她的文章差不多近一百篇,《全唐诗》也有她的不少诗歌。我们再来看一首她的五言诗歌《游九龙潭》。这个时候她已经是皇后了。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武媚娘已经是历经种种磨难,正位中宫的武皇后了。诗歌写的是她带着女儿太平公主和众多公主后妃一起游九龙潭的时候的情形。首联“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前半句是风光的静态和人物的动态相对,后半句是山涧低处的动态和山峰高处的静态相对。她的描写语句很平实,但是景色很开阔,带出来她们游山的情形。颔联“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对仗非常工整。“双凤“是写实的,指她自己和太平公主;”九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因为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九龙潭”,潭中应该是可以看到山峰的倒影,像九条龙。然后她这两句从双凤到九龙,从天到地,是视野的大开大合。

不论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我们看到文学作品所投射出来作者的创作手法往往有两大类。一类是他把自己抽离出作品内容,居高临下的那种写法。一种是将自己灌注在内容里面,身在其中的写法。武则天显然是后者。我们先看到她在《如意娘》里带着鲜明性格色彩,儿女私情的这种表述,再看到这里凤在上龙在下,母仪天下的豪情。承接“山窗游玉女”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动态的这种比照,接下来就是“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从山水大写意,转到特写,带出来她们游赏的细节:一帮女人推杯换盏,华丽而热闹。那么她在这种华丽与热闹里面,却生出一种淡淡的怅惘,所以后来说“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环顾周围的风光,大概只有松树间的风声和家乡是一样的。

在政治权谋和斗争的漩涡里,她个人的情感已经被锻炼得很收敛、很节制了,情绪是淡淡的,点到为止,再也没有“不信比来长下泪”那种直接的浓烈和放肆了,是一种另外的高处不胜寒。

这一类君臣大规模游山玩水、题诗唱和的故事,像“龙门夺袍”和现在我们说的这一次,这样流传开来,对社会不能不产生广泛的影响。吟咏山水风光也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题材和视野上的这一点突破,其实引发了后来山水诗的崛起。武则天掌控唐王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面,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还有她个人的大力倡导,推动唐诗逐步向雄浑扩大、朝气蓬勃的盛唐转变。《游九龙潭》的这首诗里面,“岩顶翔双凤”的双凤,我们讲指的是武后自己和太平公主。我们用这一句来当这一讲的主题,因为在唐诗发展进程当中,在这个节点上,“双凤”要算武皇后和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的出生、家世我们前面提到过,她的祖父上官仪,她的父亲上官庭芝在麟德元年被许敬宗构陷,以谋反罪同时下狱被砍头。婉儿当时还是一个婴儿,跟着她的母亲郑氏被配入掖庭为奴。郑氏出身名门望族,所以知书达礼,虽然是当了奴隶了,但是也没有放弃好好教导这个女儿。唐代的掖庭是有教习的,所以后来的人也认为其实除了她母亲的教导之外,上官婉儿在宫里接受过正规系统完整的教育。

婉儿这个人很聪明,文章写得好,在宫里有了点名气。她十四岁那年被武后召见,叫她当场做诗,她顺口就说出来了,然后武后大为赞赏,从此把她留在身边。婉儿就此内掌昭命,成为武则天的贴身私人秘书。到武周朝后期,婉儿的权势更盛,而且她已经在这种政治角逐、宫廷斗争的过程当中被锻炼出来,哎呀,见风使舵的这种政治敏感度,八面玲珑的太极手腕。

我们前面也提到“神龙政变”。705年元月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还位给中宗李显,一大批武周旧臣被流放、被贬谪,像什么宋之问、沈佺期啊,他们都在其中。这个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贴身女秘书,不仅平安无事,还被继位后的中宗封为“昭容”专掌制命。《太平广记》里头说婉儿到这个时候 “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出其决。”也就是说她这个时候达到了她自己政治生命的巅峰状态。她的地位和影响力促成了她祖父和父亲得以平反追封,母亲郑氏也被封为“沛国夫人”。

我们讲武则天的时候讲,武则天的这个权利不是她自己怎么样谋来的,而是她跟高宗之间的这个关系非常特殊,是高宗把这个权利交给她的。那婉儿在中宗朝备受荣宠,也跟中宗帝后这个时候的状态是分不开的。当然她自身有能力,这是肯定的,这个没问题。可是如果不是中宗的这种情况,比方说是唐太宗,那就绝对不会有上官婉儿这样的人出现。

中国历史上的奇葩皇帝代代都有,唐中宗绝对要算是其中之一。他做过两轮太子,搞过两回登基大典,当过两次皇帝。第一回,他是他老爹高宗的太子,684年登基。这个时候登基的李显还算是个有点理想、抱负的年轻人,他要乾纲独断,他要脱离他妈这个太后的掌控,偏偏他自己是他哥哥被废了以后才当上太子,半路出家去入主东宫的。所以他没有班底,没有实力,只能够依靠外戚。那你说依靠外戚也就依靠了,哎呀,他那个小脑袋瓜就不够用,他当着满朝文武大声嚷嚷,说要把天下交给他的老丈人韦玄贞,那就未免太离谱了。这么个不中用的儿子,你要武则天这样的人在太后的位置上,怎么坐得住呢!所以她就坐不住啦,她就只有从后宫跑出来,把李显从龙椅上揪下来,贬他到湖北去当庐陵王。在贬往湖北的路上,中宗的韦后临盆。这个小小婴儿生下来,连包裹她的一块布都没有,李显只好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来包上她,这个孩子,因此小名叫做“裹儿”。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去找来看一看,这个裹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有唐一代最美丽的美女公主--安乐公主。

李显在湖北十几年当中,朝廷里面先是他弟弟李旦当了皇帝,没几天又被他老妈给废了,然后他老妈改唐为周自己当了皇帝,然后接着又是武三思抢着要当大周朝的太子…… 一连串的波诡云谲,似乎每一件事儿和他都没有直接关系,却一件比一件更显得他的多余。他的存在就是人家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李显被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每当看见朝廷使臣远远地来了,就以为是他老妈派人来杀他,立马转身跑回屋里就找刀、找绳子,要抹脖子上吊。每一次都是韦氏安慰他、劝他说,你慢一点儿,等一会儿,听听人家说什么嘛!真的要你去死你再去死也不迟啊!就这样靠着韦氏的不离不弃,熬过了十几年。

到公元698年,李显第二次成为太子,这回是成了他老妈则天圣武神皇帝的太子,再次住进东宫。可是还没等他喘匀一口气呢,他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因为得罪了张易之、张昌宗,被武则天赐死。到神龙政变以后,他二次登基,李显已经什么理想、什么抱负都没有了,唯一的念头就是好好报答韦皇后,好好补偿安乐公主,所以他尽着这个母女俩折腾。

我们上一讲也讲到过,当这个韦皇后要走武则天的路,她要自己培植朝廷的势力的时候,上官婉儿不是把武三思介绍给她吗!所以上官婉儿这一介绍,武三思就不仅成了韦皇后的心腹,也成了韦皇后的情人。武三思到宫里和韦皇后下棋,中宗就说,啊,你们俩下吧,我上那头去。他就这样尽着这个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胡闹,就到这种地步。

韦皇后呢,如今可算是苦尽甘来了。苦尽甘来光享福是不够的,还要弄权。她婆婆武则天的榜样在前头摆着呢。一个出身微贱,从五品才人干起的女人都能够君临天下,你说她一个高门贵族出身、明媒正娶的皇后,她为什么不能君临天下?......

更何况她还是和皇帝共患难的皇后呢,眼下没有实力不要紧,慢慢培植就是了嘛。所以有才华有见识,又肯听话能办事儿的上官婉儿,就成了她的第一个要笼络的对象。 这个时候的上官婉儿呢,的确也是中宗帝后身边最有政治经验,也最有政治资源的一个人。在她的各种谋略当中,扩大文馆,增加学士都是相当富有政治智慧的手段。一来呢,她既扩充了帝后一派的政治力量,促成中宗朝宫廷式创作繁盛的局面,同时她自己也成为宫廷文坛上拥有绝对的月旦权衡这种大权的一个人。

我们先来看看上官婉儿自己的诗歌《彩书怨》:

“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伥久离居。”

婉儿一生作品的数量很大,玄宗曾经下令汇集她的诗文编成《唐昭容上官氏文集》,有二十卷,可惜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全唐诗里面存她的诗现在还有三十几首,内容差不多都是抒情述怀呀,应制奉和啊,出游纪胜啊这一类。这一首属于她的抒情述怀的一类,也是婉儿的代表作。

起句,“叶下洞庭秋”。这一句话用的是屈原《九歌∙湘夫人》里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说的是秋风不断地吹来,洞庭湖水泛起波纹,岸上的树叶片片飘落,天气萧瑟凉下来啦。为后面细节的展开,定下了比较哀婉,比较寒凉的情感基调。此时此刻,那人在万里之外,我自己呢,“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辗转不能成眠。这一联里面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那种寂寥,也有“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这种落寞。但是她写得很含蓄,用词也很清雅。

睡不着以后又怎么样呢?我们看到阮籍说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婉儿在这里却是“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琴也弹不成,只好去写信。“蓟北书”是要寄到蓟北的信,因为那个人在那里,这个地名是写实的,和它相对的,前面的“江南曲”,却不是单纯地为了要和“蓟北书”字面上相对而已。大家记得《江南曲》是什么吗,我们以前讲过的,就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那支民歌。用在这里,她是要返回去强调前面“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之时,这个女主人公辗转反侧,她所思所想,无非是要和那个人在一起。可是就是不能在一起呀,只好去写信了,写来写去也只是“书中无别意”而已,这个“无别意”没有别的意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言憔悴,不言愁恨,只凭寄相思。不要那个人担心,也希望他擅自珍重,归结成“惟伥久离居”。

这整首诗以景托情,借景抒情,上官婉儿写得非常清雅,都说可以和武则天的《如意娘》媲美。因为她们的诗歌,都打破了唐初宫廷诗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开始了这种真诚深情而又精致的真实情感表达。女性作家的笔触和男性总是不太一样,可是呢,上官婉儿她的生活环境,见识阅历又不是普通的女性诗人所能够比的。这就跟我们前面讲武则天的九龙台也是这样,她的笔调不是普通的女性诗人所能够比的。

我们到这里再回头来看上官婉儿这首“江南曲”对“蓟北书”,这里面不仅有眼前和远方的相对,有室内和户外的相对,有我和你的相对,愿望和现实的相对,还有家和国的相对。这是上官婉儿的清词丽句能够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她的视野比较开阔,气象比较宏远,她的笔下有男性作家的气度。她的应制诗,还有一些写景的诗写的也很清秀,笔触很淡雅不完全是字面上的那种富丽堂皇,颂圣的陈词滥调。

我们上一次讲宋之问,宋之问就有很多陈词滥调了。(不过)他的应制诗里面有一首,题目很长,叫做《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就写得很传神,很活泼,而且对仗工整。更重要的是他的平仄基本符合规律,郑振铎先生认为“正是律诗时代的‘最格律矜严’”的一首。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去找来看一看。

不过我们讲上官婉儿,她在文学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她个人的作品,更是因为她主持着武后中宗时代两朝的宫廷文学活动。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唐诗在形式上的成熟,也促使唐诗在意境风骨方面向盛唐过渡。你看刚才我们讲到武则天和上官婉儿她们自己写东西,就是那样子的风格,她们都不是那种特别女性,特别婉约的调调。

我们前面提到过那些君臣唱和的活动中,已经看到上官婉儿的身影了,她每一次在这种活动当中,不仅要代帝后捉刀赋诗,还要担任众人诗作的评审,俨然是一代文坛盟主的样子。《新唐书·上官昭容传》里面说,婉儿出生的前夜,她妈妈梦见一位巨人拿着一杆大秤说:持此称量天下。就是说生下来的孩子将来要做宰相的啊,所以家里人都以为真是会生个儿子。这种故事实在是牵强附会,但是婉儿最终处于称量天下,左右朝政的地位却是事实。尤其是她平安地度过了“重俊政变”的危机以后。

李唐王朝那些最终没有能够当上皇帝的太子们呢,有几个是很值得同情的。李世民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算是一个,这个太子李重俊也要算一个。李重俊不是韦皇后生的,所以他虽然位居东宫,可是上头有这个想当女皇的皇后就不待见他,旁边还有一个想当皇太女的妹妹安乐公主一天到晚挤兑他,再加上武三思也三天两头和他过不去,都想要夺他的皇位继承权。李重俊被逼不过,只好发动政变。可是政变这种事情,它是一件难度很高的技术活,李重俊实在干不好。他杀掉了武三思父子,却没有能够动韦皇后和上官婉儿一根寒毛,最后自己被自己的亲兵割了脑袋。

从此上官婉儿在政坛上、文坛上地位就更加显赫。她主持宫廷的这种诗文酬唱活动,对于学士文化群体的形成,还有文人地位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活动当中,一方面她迫使诗人们去精通辞藻啊,音律啊,提高唱和的能力,还有即兴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评判的过程当中,上官婉儿推行了她自己的标准。我们前面提过她评宋之问,然后把沈佺期刷下去,这个里面就是她的标准。她在诗歌的内容上大幅度的排除了六朝以来诗歌里面的艳情成分,大力提倡恢弘健举的气势,崇尚自然的,雄健的诗风。

我们从文学史甚至是文化史这个角度上来讲,武则天高临众臣的地位和上官婉儿主持诗坛的特殊经历,在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上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创了女性文学的传奇。我上次跟大家讲,我觉得从六六零年武后正式临朝称制一直到七一三年唐玄宗杀掉太平公主,这个是中国历史上的红粉时代。其实有时候我又想,好像李渊晋阳起兵已经开始了这个红妆时代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娘子军,有正式编制的娘子军,其实就是李世民的姐姐,李渊的女儿,当时创立的。所以说,唐代的女性当权,好像一开始就很厉害了。当然长孙皇后她不干政,然后后来就跑出来武则天,接下来就是韦皇后。这些女性相继都掌握着最高的统治权,她们的身边又集结了一大群强势女性。文学在这个阶段里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当的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一群强势女性。她们重构统治阶层的政治需要,当然,她们本身对文学的热情投入,也是有很大很大的积极因素的。同时在中国传统的这个男权社会里面,她们这种集体的强势的存在,营造出一种属于女性的居高临下,让男人们不敢轻薄造次。

我们讲过六朝的艳情诗。中国的诗歌自六朝以来,除了民歌以外,描绘女子的情态心态的诗歌,绝大部分都是男人写的。他们揣度女人的心理,幻想女子的神态动态,以至于男欢女爱的动作细节,言语之间其实很轻浮,有时候免不了淫糜,一直到上官仪笔下都还有一些非常香艳的闺怨诗。而在这个红粉的时代里面,女人们不仅自己写自己,自己做自己,还要迫使男人们把创作的视野从女性的身上转开去,投入到更广阔的天地里面去。

到唐中宗突然暴亡,韦皇后谋反,上官婉儿是再怎么聪明,也逃不过政治斗争的残酷了。她以为她还可以自保,然而她这次遇上的不是从小就欣赏她,爱护她的武则天,也不是糯米性格的唐中宗。她遇上了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李隆基,结果她终于被李隆基杀掉。一代才女在血腥屠杀中出生,又在这种血腥屠杀中结束。这些故事啊,它所反映的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态。而恰恰是这种生态的特殊性,存在于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唐代诗坛,它激活了诗坛。我们前面第六讲、第七讲提到的几位重要诗人,全部都活跃于这个时期。他们的审美取向,他们的创作实践,作为一个整体,在形式、内涵、风骨各个方面,为诗歌盛唐的高潮涌现做了全方位的铺垫、酝酿和准备。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先谢谢大家。大家晚安。



语音、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江岚教授所有。感谢授权分享!

文字由软件自动产生,有些地方可能转换不到位。感谢以下老师合成语音,校对文字,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文胜、顾庄华、江岚、秋香、姒玉明、王君、吴题、颜善文、周磊。

网上听来终觉浅,为了深入学习,加强记忆,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和我们一起来校对江老师讲座的文字稿。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