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江岚教授的讲座

图片和文字都在下面

需要将音频播放器固定在网页顶部吗?
是        






讲座的文字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开始《唐诗意气》的第十讲,我把它叫做《还从物外起田园》。

唐代到开元天宝年间是全盛的阶段,抵达了中国社会发展又一个新高峰: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真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那个时候不折不扣是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太平盛世肯定会有文化的大发展,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天赋很高,成就也很高的诗人。 他们擅长讲究声律辞藻的“新声近体”,也擅长书抒写慷慨、博大情怀的古体,创造出很完美的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境界。

从诗人们总体的创作状态来看,这个时候也有一些人,从这种五光十色、目不暇给的盛世繁华当中,看到了隐藏在后面的,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他们因为担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以在创作心理上就多了一种不安。尽管这种不安,当时还不是很明确。这样的诗人首先必须非常理性,其次,他们必须非常了解政治朝局,他们的政治敏感度相当高。比方说张九龄。



张九龄是西汉开国名臣张良的后人,他是开元时期最后的一位贤相,出生在岭南。现在张九龄的墓地还在韶关,他目前的祠堂里头有很多幅对联,其中一幅叫做“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对他的评价是相当相当高的。今天的广东,经济总量连续十几、二十年高居全国榜首,而那个时候却是很偏远、蛮荒,流放犯官的地方。张九龄是唐代唯一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品德、能力和才华都是相当出众的。

到他出任宰相的时候,玄宗的王皇后已经没了,后宫里头最得宠的女人是武惠妃。玄宗皇帝在位四十多年,他正式册封过的皇后,只有他八岁就娶过门来的这个王氏。王氏在诛杀韦皇后集团的“唐隆政变”当中是立过大功的,可惜她嫁给玄宗很多年,她没有子嗣。等到武惠妃专宠于后宫,又接二连三地给玄宗生儿育女,她就不可避免的要被诬陷,而被废掉,而死亡。

这个惠妃,她姓武,却不是“正巧”也姓武,她是我们先头所说的那个“则天大圣皇帝”嫡亲的侄孙女,长得漂亮,又聪明、又有才艺就不用说了。我们在《岩顶翔双凤》那一讲里头提到过,自从武则天先临朝称制、又改唐为周这半个多世纪,在唐代政坛上开启的红妆时代,并没有因为她的离世而告终结。 在她之后,韦皇后、安乐公主都蠢蠢欲动,那武惠妃当然也不能例外,她跟武媚娘是有血缘关系的。当年武媚娘起步的时候不过是一个五品才人,而她今天第一次受封就是正三品的婕妤,起点要比她的这个姑奶奶高得多了。如果武媚娘都可以正位中宫,甚至于自立为帝,她为什么不能啊?

好啦,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第一步,就是要当上皇后。玄宗也打算立她为后的。可是这个时候毕竟不同于那个时候啊,殷鉴未远,满朝文武都顾忌姓武的女人,怎么可能同意让她当皇后呢?张九龄第一个带头反对。 武惠妃眼见是爬不上皇后的位子了,那就争取当皇太后呗。这个时候玄宗的太子李瑛是已经失了宠的赵丽妃生的。要把这个太子拉下来,把自己的儿子送上去还是很有可能的。武惠妃知道张九龄位高权重,就跑去贿赂他,请他帮忙诬陷太子,说人家太子要谋害她和她儿子。可是张九龄坚决不答应。 所以张九龄是一个为官正直贤明、公忠体国的宰相。

但是开元末年的玄宗越来越疏于朝政,亲小人,远君子。张九龄为人,凡是看不惯他就要上书劝谏。他反对玄宗拔擢两面三刀的李林甫、庸碌懦弱的牛仙客,更加反对重用安禄山。他曾经非常清楚的对唐玄宗说过,他说安禄山这个人“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可是玄宗就没有听他的话。 玄宗不仅不采纳张九龄的建议,还嫌这个人太烦。所以等到李林甫、牛仙客掌权以后,张九龄就难免受排挤、被罢相,而离开长安。公元七百四十年他在他的家乡曲江病逝。

等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逃到四川,想到张九龄当年的预言和规劝,放声痛哭......张九龄作为安史之乱之前最后一位举足轻重的朝堂重臣,他也是一代文宗、诗坛大手笔。因为深入接触到政治的最阴暗面,他早早就看到盛世背后的隐患和不安。 所以我们在第九讲看到的,那些朝着人生理想高歌猛进的盛唐诗歌,到他这里就出现了正视现实、直面现实的端倪。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他的历尽宦海凶险之后相对超脱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盛极而衰的忧虑,形成了他走向山水田园,清高冲淡的诗风。

张九龄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名诗佳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都出自他的《感遇诗》。张九龄的《感遇诗》一共十二首,和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交相辉映。 不过陈子昂的数量更多,创作的这个时间跨度也更大,所以他所言之志、所说之情就更加多层次。张九龄的这十二首诗都做于他被罢相贬到荆州的这一段时间。他的人生已经是经历过很多很多波折、很多很多沉浮之后的状态了,所以他的《感遇诗》整个一组的格调都比较沉稳、雍容。在同一时间,张九龄还有一首更加具有代表性,也是大家更加熟悉的五言古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这首诗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绝唱。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满月初升也很形象,有声、有色、有动态,可是他没有张九龄这一联脱口而出的节奏明快,而且意境雄浑阔大。张九龄一落笔就直奔主题,“生明月”的景象顺手带出来的是“共此时”。自然而然他就把眼前的这个实景,放大到更宏阔的宇宙空间里头去了。

在张九龄之前,南朝谢庄的《月赋》里头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代的司空曙也有“清光此夜中,万古望应同”。后来苏东坡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月下抒情的名句,意思其实也差不多,都能各尽其妙,以张九龄的态度最积极,襟怀最豁达。 这两句看起来平平淡淡,几乎没有任何宣染的首联,一起来就收住了望月的主题。所以他转入下面一联“怀远”一点都不费力。“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一联是流水对,“情人”照应“相思”。这两个词不仅仅在狭义的男女爱情之间,而是广义的有怀远之情的人之间,广义的思念。“遥夜”首先承接“天涯”,是距离的遥远,其次是不眠之夜的漫长,连接后来的“竟夕”,也就是通宵,整整一夜的对月难眠!拢起来就突出一个“怨”字。

可是这个“怨”字,他没有顺势往下落下去成为恨,也没有更多的彷徨、凄凉、惶恐,他只是在被月色包围、被思念包围着,有点儿懵懵懂懂的状态里头,把屋里的蜡烛灭掉,觉得自己该去睡了。可是“灭烛怜光满”,玉户帘中卷不去,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所以失眠的人更加不能睡。他不能睡,夜色更深、更凉,就只好再加一件衣服,“披衣觉露滋”。这个“滋”不仅仅是简单的滋生,还是慢慢、慢慢浸润过来,凉意一点一点地加深,那种体肤的感觉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逐渐明显,可是并不尖锐,只是绵密不能断绝。“露滋”的感觉,转回头去再强调“遥夜”之远、“竟夕”之长。“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整联的用词构句很斯文、很秀气,呈现出一个很单纯幽静的氛围里面,陷在思念里面的一个痴情人“揽衣推枕起徘徊”那种状态和心绪。他的状态和心绪是很温和的,他没有去追问“遥夜”何时是尽头,或者相思什么时候能了结。

这首诗的笔调有男性的客观冷静,更有张九龄这个人本身的豁达和通透。他首先坚信“天涯共此时”,我在此地望月,我思念的人必然也在彼处望月,人隔千里而情相同,思君不见而心相通,所以他的思念不会归结到那种“长路漫浩浩”的绝望,他只说“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华如练的娇好,没有办法双手捧起,送过去给你,所以还是睡觉好了,这里面又有一种“与君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这种深义。那么凭借这么深重的相思、相念,梦里必然可以相聚在一起。

望月不是新的主题,张九龄用的意象也不稀奇,可是他就是用切身的、真挚的情感,用自然混成的这种结构来寄托他的情感,气象高华,这是张九龄五言古诗一贯的风格。

在他之前的庙堂大臣,我们过去也提过,海内文宗张说曾经用过一个词来总结张九龄的诗风,叫做“轻缣素练”。“轻缣素练”哪!——大家听听看这个词,中国传统文学评论就是这样,把理论也表述得这么意识流——所谓“轻缣素练”,就是张说夸奖张九龄的对仗工整、语言简练、风格清雅,像一条又轻又薄的白绸子。张九龄就是用这样的一条白绸子开启了唐诗山水田园派的先声。我们接下来再看一首他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湖口、湖口,这个地方指的是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在唐代,它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现在是江西九江市治下的一个县,这个地方遥遥对着庐山。所以张九龄他望庐山瀑布是遥望、远望,不是在瀑布近处仰头望。所以他一开始就会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首联写的是实景。“万丈红泉落”,大家都见过瀑布,再看看我放在Slides上面的这张图吧,流泉飞瀑布,千丈万丈都没有问题,可是什么叫做“红泉”?明明就是清泉嘛!所以有些本子就把它换成洪水的“洪”,好像比较好理解。可是人家张九龄用的就是红色的“红”。“红泉”,说明张九龄望瀑布的时间是晴天的正午。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的七色光里头,红色经过水珠衍射的这个光波穿透力最强。张九龄看见的瀑布水,在灿烂的阳光下水面就是偏红色的,这个“红”和后面的“紫氛”相连接、也相对仗。“迢迢半紫氛”,“迢迢”是他所处的位置和瀑布之间横向的距离之远,也是瀑布从高到低、一落千丈,纵向的这个落差之大。

再回到“红泉”和“紫氛”这两个词,我们就要提一下,张九龄创作这首诗的时间要比《望月怀远》早很多年。我们刚才提到张说对张九龄的评价,张说这个人从武周后期入朝为官,历侍中宗、睿宗,到玄宗朝当到宰相,他非常器重张九龄,所以他是张九龄的恩师。到开元十三年底,玄宗想要起复被贬谪在同州的姚崇回来当宰相。张悦和姚崇是不对付的,所以想方设法要阻止这件事发生,不过这回玄宗没有理会他。姚崇一拜相,张说自然就免不了被罢免,贬出长安。

城门一失火,当然总是要殃及池鱼,张九龄也跟着被贬,要到四川一个很偏远的小地方去当刺史。张九龄不愿意去,就以想要回家照顾母亲为理由上书,请改别的地方。玄宗呢,“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 这是《旧唐书》里的记载。这首诗就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的这段时间。这个时候他的知己兼恩师已经落马啦,他在政坛上失去了一棵可以倚靠的大树,可是他自己的人品才干却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恩遇。所以“红泉” 和 “紫氛” 这两个词所营造的氛围明朗、祥和,从一开始就立定了全篇总体的情感基调,大家再看接下来的两联更明显。

“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瀑布奔飞,从岩壁两边丛生的树木顶上轰然流过,又像来自半天之上,从重重的云团里头直接洒落下来。远望飞溅的水珠折射,如“虹霓”当空,听到瀑布的这种响声就像漂泊“风雨”。这两联也是写景状物,“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写的是瀑布的形态。这个形态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差不多,可是多了绿树苍翠的大背景,也多了周围水汽蒸腾的衬托。张九龄视线里的瀑布一下子被杂树青岩遮断,一下子被云气掩住,不是三千尺毫无阻碍、飞流直下的。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承接下来写瀑布的声与色。瀑布流过阻碍、穿透遮蔽,得到阳光普照,声势更加浩大。我们再把两联串起来,“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看看,这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啦!张九龄寓比寄兴,瀑布水的形象就是他自己的遭遇,是他自己的情怀。

一个人下笔写东西,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名家,他总是有感而发、有感才发。所以面对客观事件和景物,选取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抓住什么特征,统统是很个体的主观的取舍,实际上也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有独特性。不然的话,辞藻再精巧也是流水账,谈不上什么审美的艺术效果。张九龄这一首的特性就在于它象外有音的这种自我表述。尾联把前面两联的激情壮怀归拢,点破了主题--“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庐山本来是仙境,景色秀丽,以瀑布最为突出。与天相接的瀑布,又是天然造化的鬼斧神工......

通常诗歌里的仙山灵山,如果是实指,除了它本来山名就叫做仙山灵山以外,那一定是要有神话传说的底蕴,或者有佛家道家的文化渊源,才能够被这样指称的。道教在唐朝非常兴盛,庐山得天时地利又有历史积淀,当之无愧是道教的灵山。所以我们说“灵山多秀色”这一句,是第一层点题,点出了地点。

第二层的点题就是“氤氲”这个词。今天我们说“氤氲”字典上解释是“形容烟云弥漫,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当然用在这里也蛮贴切应景啊。不过诗里的“氤氲”它还有更深一层的讲究。从战国到汉初,很多修习《易经》的人,包括孔夫子,留下了很多心得笔记,后来又经过后代学者的增补编修成了《周易》里面最重要的文章叫做《系辞》,被后人当做周易的总纲,代表整个易学精神。

《系辞》里头有一句叫做“天地氤氲,万物化淳。”说天地是氤氲之气的本源,人世间万物都是从氤氲之气里头化生而来的。所以天地不灭,而氤氲之气长存;氤氲之气长存,则万物的精气元神就生生不息,在不断变化中越变越精醇。联系到我们前面讲的,张九龄写这首诗的时间背景,和他的经历背景,这里点出的实际是张九龄的思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二十世纪初英国有一个诗人名叫Crammer-Byne,他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是喜欢唐诗喜欢得不得了。他曾经为唐代诗人可以出将入相,可以参与国家的这个大政要政羡慕不已。他不知道唐代诗人要想在官场上扬帆远航啊,不仅诗文要做得好,一笔字要写得够漂亮,人也得长得好。有一天晚上我们家的晚餐桌上。我们家老二突然非常老辣的发表她十五岁的生活观察感言。她说people’s appearance also determines their fate. 她说,一个人的外表也决定命运。她这种结论,今天有多大的适用性姑且不论,在唐代的绝对是事实。我们前面也讲过好几位当到宰相的大诗人,个个都风度翩翩,仪表堂堂。上官仪、宋之问、贺知章、张说,个个都是,张九龄当然也是。即使是他罢相以后,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动不动就问"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玄宗后来能否得到这样一个臣子,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但是张九龄在任的时候,以知人善任出名,他不遗余力地提拔过长相、风度,才干,都不在他之下的人,比方说王维。



说到王维,真是天纵聪明。虽然早年丧父,但他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所以王维和他的兄弟在母亲的庇护下不仅可以健康的长大,而且从小得到很好的教养。尤其是王维,真是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一不懂、无一不精。公元716年,怀抱着万丈才情万丈豪情的十五岁的王维远赴京城,要去参加科考。我们来看他这首《少年行∙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王维的一组诗,一共有四首。截取典型的场景,从不同的侧面来描写盛唐社会少年游侠的生活,他们的情怀和他们雄健钢猛的性格。每一首其实各自是独立的,又蝉联成组,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长安自古以来就有任侠的传统,到唐代成为侠客荟萃的中心。游侠的这个群体,实际上良莠不齐,包括权贵豪富的子弟,年轻的禁军士兵,民间的侠客,其实也包括坊巷间的恶少。初盛唐时期长安的游侠以权贵富豪的子弟和禁军士兵为主,他们不一定都会武功,但是都见义勇为、慷慨好施。《少年行》第一首写的就是这伙年轻人聚在一起。新丰在长安城附近,是有名的好酒的产地。“美酒斗十千“烘托游侠多少年的出场。他们聚在一起喝酒,不是为了消愁,也不是要排遣某个人内心的孤独,更不是很浅薄地要拉关系套近乎,就是“相逢意气为君饮”。即便是陌路相遇,只要意气相投,杯酒之间顿成知己。接下来一笔就从室内的人写到室外的景色。系马、高楼、杨柳,这伙少年人潇洒倜傥、青春焕发。“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气贯通。是少年游侠们不识愁滋味,那种无忧无虑无畏惧,也是王维自己早年这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带着这么漂亮的诗句,又出身名门,王维初到长安和陈子昂初到长安那种落寞可不一样,他立刻得到王公贵族的热烈追捧。有一个岐王李隆范,是唐玄宗的弟弟,对他尤为赏识。张爱玲曾经有一个很出名的感慨,叫做“出名要趁早”啊。岐王对王维也是这样期望的。他说,你要考中进士如探囊取物,赶紧去进科场博取正经功名啊。可王维心气高,他不鸣则已,一鸣必须惊人,不考则已,一考必须拿第一。那岐王就有点儿犯嘀咕了,他说这一科的头名啊,据说玉真公主人家已经推荐人出去啦,我怎么好明面上跟争她呢?这样吧,你把你平时写的诗歌捡出得意的整理一下,再准备一曲琵琶曲,要凄婉的,催人泪下的那一种,过几天我带你去见他。

过了几天岐王就让王维扮作乐工,到了玉真公主府。我们前面说过啊,王维是个帅哥。书上说,他皮肤白皙、身长玉立,又满腹诗书,气度自然和普通的乐工不一样,马上就引起了玉真公主的注意。等他怀抱琵琶,青拢慢捻抹复挑,一曲《郁轮袍》,凄凄切切、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坐重闻皆掩涕。那当天座中泣下谁最多啊,当然是公主啊。所以岐王趁热打铁,对公主说,人家不仅通音律啊,诗文也是一绝。玉真公主一看王维呈上来早准备好的诗稿,都是自己平时喜欢的,还以为是古人作品呢,谁知道竟然是眼前这个帅哥写的。公主当时就问王维:你这样的大才还不赶紧去考试啊,积极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啊。

岐王就赶紧在旁边敲边鼓,说人家既然非池中之物,自然是要去考的。可是今年的头名不是被你内定去了吗?人家明摆着那是要吃亏的。玉真公主就乐了,说,“我推荐那个人的时候,不是还没有今天这一出吗,我再改成推荐你不就得了。”

好啦,开元九年,王维二十一岁高中状元。那一年走马夸街,赶赴琼林宴,王维是长安城里最风度翩翩,春风得意的状元郎。他凭着一曲《郁轮袍》得到玉真公主青眼相加的故事,记载在《集异记》这本书里。唐诗研究知名学者傅璇琮先生早就说过,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可信,但是它体现了当时权贵对科考的干涉,而且是程度相当深的干涉。这一点上又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的状元郎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官阶从五品上,总监皇家乐舞演练。对于他来说这简直是驾轻就熟的活儿。生龙活虎的新科状元是那样优秀,他的存在就是京城的品味、京城的风雅时尚。他的朋友圈里全是一时顶尖的社会名流。高适、裴迪、李龟年,他们把王维的《相思》唱上了流行金曲排行榜。从玄宗的梨园众弟子,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后的江南民间,这首诗歌传唱不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后来被广泛误读为爱情诗歌的五言绝句,原本有个副标题叫做《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想念友人的作品。红豆产于南方,小小的一粒,鲜红浑圆,相当硬,传说是女子相思的眼泪成血化成的,所以又叫做相思子。红豆既然是产在南国,南国也是李龟年当时的所在地。

起句“红豆生南国”,这么单纯平板却是语意双关的,引出来后面的“春来发几枝”,是设问也是寄语,意味深长。紧接着叮嘱对方“多采撷”,还是意在言外。干嘛要多采撷?采这么多来做什么?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讲过“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愿君多采撷”,是请你一定要想念我,也是请你一定要记得我在这里想念你。这样的叮嘱里头没有一点儿唯恐从此不能相见的心理阴影。从口吻到心态都是洒脱的自信的。归结到最后一句 “此物最相思”。“相思”呼应首句的“红豆”,字面上也契合“相思”所指的红豆别称,同时也传达思念的深长。

小小的这么一首五言,因物起兴,缘物抒情,句句不提思念,而句句不离红豆,句句用词浅近,而句句语意双关,又切题又关情,格调健康活泼,真的是五言绝句的绝品之一。 后来到宋朝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把愿君多采撷的“多”字改成了“休”:“愿君休采撷”。变成因为怕相思而不愿相思,反过来衬托离情之苦之痛,内容虽然没有变,可是格调完全变了,整首诗立刻变得愁眉苦脸。我觉得还是“愿君多采撷”洒脱明快得多。

王维是最善于用这种简单的朴素的生活化的语言来呈现典型意象,构建情境,从而完成他深沉的思想,厚重的情感,非常含蓄的表达。“语浅情深”是王维诗笔的一大特点。所以他的诗歌就比那些词藻考究,用典故比较生僻的篇章来得更容易被更多更广大的人群记诵,更容易流行。

不过呢,讲“初唐四杰”的时候,我跟大家提过,一本《唐才子传》读下来,不晓得要感慨几回。少年得志才名早享,对于一个人整整的一生来说,真不见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王维也一样,没多久他就被贬出长安,到冀州去做了一个司仓参军。司仓参军是个什么官儿呢?就是粮库的管理员。位列正八品下,比七品芝麻县令还不如。这一贬到底呢,对于敏感自负,满腹豪情的状元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离家万里孑然一身,看不到前途在哪里。他的笔下就少了明快多了怅惘,减了热情多了孤独。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王维《杂诗三首》的第一首,也是三首里头流行最广的一首。遇见故乡来的人想要问一问故乡的事儿,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变了没有,还好不好?挂念的实在太多,最后竟然无从问起,踌躇半天只问这一句:你离开的时候,梅花开了吗?似乎故乡对他而言,最记挂的不过只有那一树梅花。这一问,把对方都问得愣住了吧?可是却把作者在特定的情景下这种感情心理神态口吻,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可是,“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洒脱不羁呢,“愿君多采撷”的开朗自信呢,这个时候都没了,只剩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这一点傲然不屈,这一点孤芳自赏。

写到杂诗的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如果他惦记的只有梅花,好吧,现在看到梅花开了。就开在他身边,还加上处处闻啼鸟,春天也来了。然而他的状态却是什么?“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春草越来越茂盛,眼看就要连到脚边的阶前了,又是一个崭新的春天到了,他的希望在哪里呀?时序的推移带给他的,除了幻灭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啦。

王维在冀州一呆就是四年。开元十三年底,玄宗从洛阳去泰山封禅。礼成之后大赦天下,王维才能够回到长安。可是回到长安他也还是一个贬官,他的人生并没有出现任何转机,最后觉得不如辞了官回家吧,躲回家里的小楼,夫唱妇随去吧。可是他的妻子难产而死,连孩子也没能保住。这个时候王维正当而立之年,空有满腹经纶,满怀大志。命运却让他的事业家庭无一得立,你要他怎么不悲愤,怎么不难过?所以他在家里根本呆不下去,自己一个人到江南去游历,企图要步陶渊明、谢灵运的后尘,到山水田园之中去寻找安慰。《鸟鸣涧》就作于这段时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五言绝句,每首都是精品,而这首《鸟鸣涧》成为物我两忘的经典。诗里的人是很安静的,在这个安静的人周围,桂花无声地落了,夜也是无声的。无声的夜里,整整一座山都是空的。月亮慢慢升上来,皎洁的月华惊动了山鸟,和着山间的春水流淌,三声两声鸣叫。

好了,问题来了。桂花无声地“落”了,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肯定是晚秋。那可是人家王维明明说“春山空”。月色惊动的鸟儿在春山里,“时鸣春涧中”。王维明明说他写的是春天。所以有人就解说这首诗深秋是实景,春色是幻觉。

我觉得这样解释有一点牵强。我们要知道王维这个时候他在江南游历。有江南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知道,有一种桂花就叫做四季桂,它一年四季都开的,没有秋桂那么香,可是它是会开花的。所以王维写的就是春天,它的实景是春天。好了,既然是春天,山里头必然生机蓬勃,即使是深夜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如何叫做空啊? 王维这里用鸟鸣反衬无声,用花落突出安静。无边的寂静,无边的什么都没有。人闲,不是悠闲或者闲适,是万念俱抛。这首诗的主题不是静,而是空。王维到这里呀,真的开始“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不再纠结于什么荣辱得失,这和他精通佛理有很直接的关系。




不过夜虽然黑,花落之时毕竟还有月出; 山虽然空,春涧之间不是还有鸟鸣吗?还有一点生命的迹象,让空而不至于寂,静而不至于死。开元十九年,张九龄入京拜相,将王维调回长安。这个时候王维的仕途上迈进了一大步啦,接下来几年他兢兢业业,做到正五品的给事中。到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弄权,王维奉命出使塞上,因此我们就能够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王维这次出使,是因为崔希夷大破吐蕃军,他代表朝廷去宣慰边关将士,同时去兼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国家的边事是大战初平啊,我们前面讲过,傍晚时分的“大漠孤烟”,是唐代边庭每日一举的平安火,不是报急的战火,大环境是平和安定的。可是王维轻骑简从,“单车欲问边”,这里面有被排挤出长安的成分。所以“属国过居延”的这种自豪感、“归雁入胡天”的苍茫辽阔、“长河落日圆”的平和温暖,到最后是盼相见,而一时见不到的“都护在燕然。”有一点怅然若失,有一点孤独,抑郁,尽管只是淡淡的。

王维想要见到的都护是他的老友,刚刚立下战功的河西节度使崔希夷 。在河西节度使的营帐之中还有岑参、崔颢和高适,让王维重新振作起来,和他们一起弯弓搭箭,扬鞭策马。"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雄鹰高飞指路,猎手打马追踪,形神兼备,用词又准确又细致,是一联非常漂亮的流水对。下面一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也是流水对。 崔希夷屯兵在渭城。新丰和细柳都不是实景,可是这两个意象让我们联想起《少年行》了吧,昔日的情怀,昔日的人, 昔日的状态,似乎又重现。还有,从技法的角度,颔联的草枯雪尽,鹰眼马疾写实,颈联的新 丰细柳写虚,两联各自都是流水对,同时上下虚实相生,这是写律诗很难做到的虚实连句,而王维信手写出来如行云流水,完全没有专门去写刻意为之的痕迹,一路酣畅淋漓。到最后勇猛的将军得胜而归,勒住缰绳一回首,诗情停顿了一下。休止半拍,顺着这个将军的视线将画面的全景拉开:“千里暮云平,”一片辽阔宏远平和。

显然王维在边塞的日子要比朝堂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轻松得多、快乐得多啦。可是开心的日子容易过, 渭城里头重新聚首的这帮老友面临星散,首先是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龟兹 ,今天的新疆境内。从西安出发到河西走廊的尽头出阳关,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主要通道,汉代以来都是。一首《渭城曲》,王维的言不尽意又来了。



临别的清早,“ 渭城朝雨浥轻尘 ”。早晨的小雨刚刚湿润街道就停了,是老天爷专门为你打扫启程的路吧,你不得不出发的啦,我们再舍不得也必须让你走。连小雨都这么懂事,人怎么能不能连雨都不如啊!“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场雨重新洗出客舍和杨柳的青翠本色。客舍其实是相逢未已,杨柳又寓意着欲留难留。色调清新干净,音韵也很委婉深情。没有送别的人物场面,只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透露出来时间:践行的酒不是才开始喝的,道别的话也说了很多了,“更尽一杯”是依依惜别的情谊,也是前路珍重的祝愿,更是有意无意拖延分手的最后一刻的到来。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你离开了此地出阳关,在那头的荒漠绝域难免寂寞,没有故人啦;也是你这一走,我们在这头也孤单,我们也没有故人啦。对远行者前路艰难的体贴关切,对自己知己难求的感慨,都返回到最后的一杯酒里。王维写渭城送别和写红豆相思一样,不受具体的场景限制,只有深挚的感情绵绵不断。所以非常大众化,这首诗一出来,后世伤别离的千言万语都超不过。后人谱了曲来唱还不算,还不止要唱一遍,把这首绝句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每一节之间又加了不少文字内容。而清代曲目的尾范用“咿!从此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做结尾,把离情一直拉拉拉,拉到分别以后。曲调婉转细腻,缠绵,有一些凄怨。我觉得和王维笔下原来欲言又止,情深而不痛的那种情调,其实大不一样了。

唱罢阳关以后元二离开了,不久崔希夷被副官害死。王维再回到长安,孟浩然也没了,张九龄也没了,他的故人陆续凋零。朝堂上李林甫一手遮天,王维又不愿和这种人同流合污,又缺乏魏征或者张九龄他们那种绝不妥协的那种勇气,只能上朝点个卯,然后进终南山去打造他的世外桃源“ 辋川别业”,半官半隐,消极避世。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一路势不可当,到第二年六月攻陷长安,王维被叛军抓了。他名声大啊,安禄山让他当官他又不肯,自己吃药假装哑巴,结果被安禄山遣送到洛阳拘禁起来。他的好友裴迪来看他,就跟他说,在长安安禄山强迫梨园旧弟子奏乐供他享乐。禁院的这个凝碧池边,乐工们 一边演一边流泪。安禄山威胁说谁敢哭就杀谁,那也止不住。有一个乐工,内家琵琶第一高手,名字叫做雷海青。干脆把他的那个乐器扔到地上,面对西方跪下来痛哭。结果这个雷海青被安禄山粉身碎骨。雷海青后来得到玄宗专门的诰封,成为一直传到现在的“天下梨园弟子大总管”。王维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很感慨,当时就念出一首诗,口占一绝,叫做《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悲愤沉痛的心情很明显。他说“生野烟”不是说“生风烟”,把安禄山顺带着也骂了。传到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的行在,李亨读了也不胜唏嘘。等到两京相继收复以后,肃宗返回长安,做过安禄山伪官的人都以六等定罪,非砍头就流放。王维一来有这首诗垫底,二来是他弟弟平乱有功保了他,得到肃宗从宽发落,没多久官复原职,后来还升到尚书右丞。 但是经过这场浩劫,王维的思想更加消沉,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到这个时候没有妻子,没有孩子,独居在终南山里潜心礼佛。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看到,王维这辈子真是典型的减法人生,他最终得到的远远抵不过他曾经失去的。他已经“行到水穷处了”,“寂寥天地春”,即便在春天,从天到地剩下的也只是寂寥。越到后来,他越是“晚年惟好静”,好像没有什么好争的,也没有什么要坚持的,所有的都是无可无不可。然而,他一面说“心与广川闲”,一面又反问“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到头来他的这种自我解脱,自我超越,自我宽慰是不是真的能达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那种最高境界,其实无从追究了吧。但是,他成就了山水田园诗派的禅意境界是毫无疑问的。 谢谢大家,下一场再见。




语音、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江岚教授所有。感谢授权分享!

文字由软件自动产生,有些地方可能转换不到位。感谢以下老师合成语音,校对文字,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文胜、顾庄华、江岚、秋香、姒玉明、王君、吴题、颜善文、周磊。

网上听来终觉浅,为了深入学习,加强记忆,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和我们一起来校对江老师讲座的文字稿。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