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感谢华夏中文学校里海谷分校的邀请!


                     中文教学与教育


                                                  姒玉明
 

2014-10-11 华夏中文学校里海谷分校

大家好!感谢校长,教务长,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家长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跟孩子们一同走这条路。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中文教学与教育

70年代的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照当接班人。
30年河东,40年河西。今天,ABC们说:我是美国人,何必学中文,不懂bo po mo ,照样去中国。

为什么要学中文呢?           

这个问题不是给孩子,而是给家长的。不少家长找不出学中文的充足理由,或者不知道“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于是就不打算学或者过早就放弃了。那么,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我想,讲完之后大家就知道了。

           先交代一下背景,我是怎样介入中文教学的。2006年,我所在的费城三一华人基督教会里几家人合作教中文。太太是老师之一,当轮到她教的时候,有事不能去,我就去代课。上了几次课以后,有了这样的感触:大家轮流教的好处是可以分担任务,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零碎、不系统、也没用有明确的计划和大纲。为此,就找了教学小组的发起人商量,是否可以稍微正规化一些。她告诉我说:我们正在筹备中文学校一事,一起来做吧!于是就在2007年,教会成立了中文学校。我当时负责报名、发通知等工作,属于中层干部。两年以后就是2009年,担任校长。

如果不犯错误的话,校长的任期是两年,第一年上任,第二年就要离任,下岗进入倒计时。既然时间不多,那就该赶紧做点事情。因此,第一年就发起了彩虹桥活动──为四川隆昌永胜小学捐赠图书,让两边的学生一对一写信问候。推动了学校Newsletter 创刊号的出版、网站的建立、public speaking program的实施。然而,第二年开始不久,三、四年级的学生和老师开始反映教科书的问题了。有些家长和老师建议更换教材。

为什么要更换教材

 当时用的教材不怎麽适合在我们教会使用,原因是:

其一:同学和老师们对内容不满,比如,女娲造人(我们讲上帝造人)、埋蛇的孩子(暴力问题,动物保护问题)、愚公移山、铁棒磨成针、凿壁偷光等。

其二:内容多,教不完,就只能往后推,造成了年龄和课本内容脱节的问题,12-14岁的孩子还在学第三、第四册。 

于是,组织上就召集老师、中层干部们开会商量对策。结果是,就教材的内容而言,没有理想的教材。我就提议,能不能自己动手编。当天的与会者中,只有一人说可以试一试,其余都反对。会后找个别人谈话,最终有四个人愿意来尝试。赶紧开会布置任务,可是两个月以后,出现了意外。一位老师要准备搬到外州,一位老师突然有喜了。另外两位一看人数少了一半,就打了退堂鼓。剩我一个光杆司令,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两个问题:什么是理想的教材为什么没有理想的教材一直萦绕脑际。

过了些日子,教四年级的(最高年级)的老师不能来上课,临时找不到人去代替,我只好亲自上阵。一开始上课,我顺便问一句:喜不喜欢学中文?没料到同学们的反映非常激烈,场面之火爆犹如开批斗会。不喜欢学中文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第二,不喜欢教科书,争先恐后例出的理由:boring, fake, dull, childish12-14岁的孩子还在学习针对小孩子的第三、第四册)我当时答应他们:减少作业好办,至于教科书,看看能不能给你们编一本。

那天回家的心情一点都不轻松,主要原因是我的孩子也在那个班上。一想到孩子们对中文的讨厌表情。就不禁要问:当初我像高玉宝一样呐喊:“我要读书”,可如今他们为对读中文书,为何如此讨厌呢?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现在要暂时跑一下题,先要交待一件事情。我从乡下凭借高考挤进城里,实现了农转非,在中国读完大学后,又去日本留学,在香港回归中国那年,从日本直接来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最后到了公司工作,这一路不停奔跑的人生仿佛终于得到了休息的机会。于是,从2005年开始,我就慢慢地思索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所受的教育,也同时总结、归纳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想通过描述我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一个中国读书人究竟该怎样去反思体制,探讨教育的问题,尤其是要追问施教者的资格和权限。因此,就有了这本《整全的教育》---从中国、日本到美国追寻教育的终极意义。 全书23万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中国的教育,第二部分在日本的教育,第三部分,在美国的教育。

这些不同的教育最终反映、体现在我身上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变。举个例子:三只小猪的故事,国内的教材,最后结局是大灰狼被烫死或被煮死。这样的暴力结局,对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我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那么,这和中文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我对三只小猪的结局与国内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何况ABC们呢?他们从小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即使是中国的经典,但到了美国不见得就能被接纳。比如说愚公移山吧,第一,那是农耕文化时代的产物,和现在的信息社会,何况还是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实际情况差得太远。第二,父亲的事业要让儿子、孙子来继承,这和独立、创新、叛逆的美国文化不相称。再说凿壁偷光,他们认为在墙上挖通就是搞破坏。手段的不正确,让人自然就怀疑结果的正确性。类似的还有田忌赛马,说是不遵守游戏规则。

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显然在提醒我们:ABC对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文化,是非常陌生,甚至是全然不知的。而我们这些学贯中西的人理应对两种文化,两个世界都了解。因此,我们的教科书要尽量从他们的视野出发,要走进他们的世界,讲述他们知道、熟悉的人和事,最起码,要讲述大家都能理解、明白的事情,比如小马过河,功夫熊猫等。

按照这个思路去检讨市面上的教材,我就为自己找到了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什么是理想的教材为什么没有理想的教材

好了,我在战略上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后,接下来需要在战术上布局了。具体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要参考美国基础外语教育的5C(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 culture)标准,因为他们是美国人。这是一个指导方向。最后是具体选材,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教什么的问题

前面提到,孩子们对教科书的反映是boring, fake, dull, childish,耐人寻味的是居然没有hard, difficult,也许是他们忘掉了。但我后来询问了一些从中文学校里退学的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中文,大部分人的第一回答都是:boring,而不是hard, difficult。为什么呢?我大胆猜测一下,在坐的都曾经是天之骄子,百里挑一,十里挑一的状元、秀才,龙生龙、凤生凤,奥数对他们来说都不在话下,中文应该是小菜一碟,因此大家不要失去了信心。同时,正是因为他们优越,要求就高,如果我们把博大精深的中文捣鼓成了鱼缸,你让这些习惯了在海里畅游的人怎么不感到难受吗?

因此,要怎样选材呢?我的目的是要有趣、有味,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针对性

比如说,有些孩子慑于同辈的压力,羞于带中餐到学校。对此,第二册第二课“你喜欢吃什么?”就有这样的开导:“每个人喜欢不同的食物,就像喜欢不同的颜色一样。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黑色。你喜欢的颜色和其他人的不一样,你会认为很正常。那么,你的午饭和别人的不一样,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鉴于有些华裔介意父母们乡音未改的英语和某些生活习惯。第五册第七课“海归”有这样的劝导:“如果他们不知道你的青春偶像,不要看不起他们,因为他们每天忙着为你积攒学费;如果他们的英语带有乡音,不要嘲笑他们,因为他们的雇主都不在乎;如果他们反复向你问同一个问题,请不要生气,因为他们已经耐心地教育了你十多年。”

真实

课文里有关真实人物的故事应力求准确和真实,比如考古的文物显示早在鲁班之前1000年的西周就有锯了,那么,《锯是怎样发明的》讲鲁班发明了锯子,显然就不真实了。

《居里夫人》、《马克·吐温》、 《富兰克林》等课文里的内容有很多不是实情。 同学们在学校的social study学过或将来学了之后就知道哪些是假的了。最明显的错误是把Madame Curie(居里夫人)写成了Mrs. Courier (邮差太太)

作为父亲,作为老师,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能为他们奉献什么呢?除了辛劳、眼泪和汗水以外,比较有长远意义的大概就是眼见和洞察力。因此,我就在第五册第五课《给孩子的一封信》里和他们实话实说(节选如下)

亲爱的孩子:当我每次急急忙忙送你去学校的时候,当我语重心长提醒你要好好学习的时候,当我为你的教育而忧虑不安的时候,总要反复思量究竟要怎样教,到底要你学什么。

想尽早教你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公正,也不是所有人都诚实。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对有礼貌的人要恭敬,不要与恶人作对。

教你明白,每个人看待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赞赏他人,吸收他人的优点。同时,要对自己的主见有信心,即使大家都不赞成。

也想教导你,学问的奥秘,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提问。要留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思考蜜蜂的勤劳、鲑鱼的回游、青蛙的冬眠。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同时要永远保持你的好奇心和天真。

鼓励你要认真计划未来,但不要担心明天,以免忘记了现在。也不要为过去的失败后悔,而要努力向前,用全身心的爱来拥抱今天。怀着欢快和感恩的心,用伟大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变得和我完全一样。我努力想让你的生活完美,但你让我思考什么是完美的生活。愿我能像一座山,为你遮风挡雨,把你托起来看世界。

除了童话故事以外,尽量选用真人、真事,那些发生在他们周围或不陌生的事情,一些从英语、日文翻印过来的课文都经过验证。

趣味

第二册第四课是调颜色:要准备几瓶颜料和几个杯子,把等量的红色和黄色颜料混合就得到了橙色。等量的红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就得到了紫色。等量的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就得到了绿色。接下来,用一个盆子、镜子和一把手电筒,自制彩虹。

第五册第八课小王子和狐狸,讲友谊,狐狸说,“人不会再有时间去了解任何东西的。他们总是到商店里去购买现成的东西。但是,任何商店里都买不到友谊。”功夫熊猫,讲信心,信心能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还有成功的秘诀。把十万个为什么选入,讲科学。

经典

孩子们学音乐的时候,接触的都是经典,诸如Beethoven等的作品。学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精准;而没有生命力和灵魂的文字,使我们的语言肤浅、空洞、言之无物,由此导致我们产生浅薄的思想,无论是领悟人生还是思考问题,都没有深度可言。下面这段文字见证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的关系,请欣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驯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脉河流、动物植物属于同一个家园。

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是我们祖先的亲切呼唤。河水为我们解渴,养育我们的子孙,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上面满载着我们的希望。

到目前为止,我讲的是教科书的内容,就是要教什么的问题。考虑到ABC是外国人,我们的课文第一,要和他们的文化接轨。第二,我的目的和期望已经超出教中文本身。如果仅仅把中文作为一种工具来传授,我没有这么大的激情和热情投入其中。因此,所选的课文都涉及到人的品格、素养、心智的健康等为什么要这样?原因是应试教育让我们凡事习惯于在技术层面上操作,而不能在心灵深处建造。比如弹琴的不重视音乐和艺术,搞科研的只忙于发表论文,却不能尽心尽意地钻研学问。                      

讲到这里,有没有问题?

接下来,要讲的是怎样教的问题,涉及课程的设计和课堂上的战术。通过实践,将中文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比如说,循序渐进地学笔画、笔顺。

孩子们学英文的时候,总是要从字母ABC开始,因为字母是构成单词的基本结构。汉字的基本结构是笔画,英语的字母有26个,汉字的笔画有27-28个。但是,很多教科书没有充分重视这个事情,又有老师认为笔画无所谓,只要能认识就行。这些事情其实又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就是偏重结果、结论,而没有充分重视其中的缘由、关系和道理。举个例子,中国的国字,如果不教笔画,请问同学们要从哪里着手去记忆?当然,办法总是有的,通过不断地重复阅读、背诵、复习,最终还是会认得。可是,这样事倍功半记住的汉字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当出现了口、王、玉的时候,是不是又要按照记忆国字那样的办法再分别一个一个地死记呢?

美国的教育偏重细节、关系和逻辑。为了让中文教学和人家的教育接轨,我是这样来教的,就以国字为例。学习笔画横,很容易就认识三,学了笔画竖之后,就说来了第四个人,把三(人)团结起来,于是就成了王(leader)。王的口袋里揣了一块石头,那是点,就成了玉。在古代中国,玉比黄金还要值钱。把玉就是值钱的东西围(保护)起来(笔画横折) ,就是国。有了笔画的概念,才容易掌握偏旁部首,才能不仅有效地认字,而且知道笔画和字的关系,偏旁部首和字的关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否则,像有些教科书一样,打开书本,看到的就只是汉字,看不见其中的关系、联系。为了让他们加深印象,更有效地学习,三册以前的所有生字都做成了这样的一个小电影(powerpoint)

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有其规律和联系,中文也不例外。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整体,有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读音。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教正确的学习中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养成掌握、积累知识的好习惯------条理化、系统化,还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事的风格。将来,就算中文忘记了,但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和行事风格会成为一生的帮助。 这就是教育!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考虑,从K到七年级的课文,以及后面的阅读材料在内容和用词上都紧密关联。一篇课文后面就跟一篇有关连的阅读材料,用来回应课文。作业就直接在课文后面,而且也有针对性,就是用不同的题型来练习该课的内容,包括生字。大多数孩子很难做到周一做这个,周二做那个,基本上都是在周五或周六晚才突击。所以,作业要少而精。课程的设计里还提到一点的是兼顾家长的需要。

海外的中文教学,是一场需要有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在我班上,中文好的学生,往往是父母付出得比较多。很多父母没有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教科书的内容本身就不感兴趣,自己都不喜欢,又怎样提得起兴趣教孩子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选题的时候,就兼顾了大人的需要,做到一篇课文,一个主题、一个道理、一个启迪。文字本身并不具备生命力,除非它们承载着文化的底蕴、民族的灵魂和普世的价值观。比如说第三册有一课是“价值”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演说者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大声地问听众:谁要这张20美元的钞票?他看到有人举手,就说:在我把这张钞票送人以前,我要做点事情。他把钞票揉来揉去,然后又问:还有人要吗?

看见仍然有人举手,他说:如果我这样做呢?说着,他把钞票扔在地上,用脚踩了几次,钞票变得又脏又皱。他把它捡起来,再一次问:还有人要吗?还是有人举手了。

演说家说:朋友们,我们刚才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大家看到,无论我怎样对待这张20美元的钞票,总有人想要它。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价值仍然是20美元。演说家继续说: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错误决定或者遇上的逆境击倒,甚至被踩压。那时,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一钱不值。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你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对那些爱你的人来说,你是独特的!

 当我们的眼光越过中文,看见更远,更重要的东西-----教育时。我们教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会很不一样。

针对怎样教的问题,讲了课程的设计,在讲课堂上的战术之前,有没有问题

ABC其实就是外国人,但是他们使用的教科书,是中国人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编写的,老师也是中国人,而且都是优秀的中国人。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过去在中国领受的那一套模式来教他们的话,就会让他们感觉好像一条鱼从海水游进了淡水。那么,这淡水,海水,也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和美国的教育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中心不一样。前者是以老师为中心,后者是以学生为中心。中文教育必须也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和美国的教育接轨,这样的话,学中文才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他们学业的帮助。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

第一点,技术层面的:课堂要有activity要有fun,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

Activity:游戏是其中之一,网站提供了quizlet, bingo游戏。

Fun:我知道很多老师没有时间去收集材料,因此为每一册的每一课提供了相应的材料。 点击这里

比如,乌鸦喝水,爱是什么?(演示PPTX)。学生积极的参与:读课文,提问,讲故事,当老师。

总结一下:低年级(K到三年级)的课堂要有图片和歌声,高年级(四年级以上)的要有思想和挑战,两者都不能缺的是要有趣味、互动和活泼的气氛。

      第二点,扮演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要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他受到重视,让每一位家长觉得你对待他的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让学生和家长都知道,老师和他们一起在努力、一起在学习。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希望自己被肯定,被重视,被人看得起。

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候,就有挡不住的passion,那是驱动力和力量的泉源。当你把自己点燃以后,你周围的人就能感到问暖,他们也会慢慢燃起来。

中国人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美国人Eric Hoffer说:

The centr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implant a will and facility for learning; it should produce not learned but learning people. The truly human society is a learning society, where grandparents,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students together.  —— Eric Hoffer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植入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它不是造就有学识的人,而是造就好学的人,真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是一个爷爷奶奶、父母,儿女共同学习的社会。)

我想以上就是我的答案:为什么要学中文? 

谢谢大家!

           download Powerpoint



回讲座主页



© 2012-2024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