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中文教材, 姒玉明编著, Chinese TextBook, Zhong Wen
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刚杀青的电影《至暗时刻》(Darkest Hour)

电影里的台词
Winston Churchill: Those who never change their mind never change anything.
Legislator: What just happened?
Viscount Halifax: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

顺便也推荐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丘吉尔是英国的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1940至1955年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铿锵有力的演讲被编为《整全教育中文》第七册第九课【我的早年生活】后面的“故事”。

丘吉尔的演讲

为了抵抗纳粹德国,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第一次作为首相在英国国会的下议院发表了演讲。下面是演讲的部分内容:

我所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1940年5月20日,40万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法国北部的Dunkirk。5月26日,联军开始向英国撤退,到6月4日共撤回33万多人。当天,丘吉尔在下议院通报了撤退成功,然后发表了下面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温斯顿·丘吉尔的演讲

We Shall Fight Them on the Beaches



朗诵《整全教育中文》第七册第九课【我的早年生活】

原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至暗时刻》,这不是一部给国人看的电影。文章来自网络。

尽管我现在的主业在影业这个行当,但看电影很少从演技这个看似很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或许是这方面自己并不具备天然的敏感,看完一部电影很少去追问某个角色到底是谁演的,而记住的往往是剧里的人物本身。

所以,当《至暗时刻》上映后,很多人对扮演丘吉尔的加里·奥德曼的演技,进行褒奖的时候,我关注的影片本身传递的内容,我认为决定影视影响力塑造的,或许有演员演技这些东西,但核心在于影视本身传递的价值层面的东西,甚至所有的演技等专业的东西,都是服务于更好地价值传递。

由此,关于上座率并不怎么高的《至暗时刻》,我先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一部给国人看的电影。

在影片的历史背景中,《至暗时刻》与几个月前上映的《敦刻尔克》,很像是系列片。诺兰用《敦刻尔克》讲述的是战场上的残酷与血腥,小人物在硝烟弥漫中经手的苦难。而《至暗时刻》则把视角留在了远离战火的政坛,从张伯伦被迫辞职到丘吉尔临危受命,再到下达敦刻尔克撤退的“发电机计划”,没有战火,可无时无刻都能感受战争带来的压抑,紧张和绝望。那些身居要职的政治家们,在那个时刻,并不比亲临战场的将士们轻松。

这点也很像另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对了,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中的国王,都是乔治六世,就是那个有些口吃但发表了振奋人心演讲的国王。

言归正传。《敦刻尔克》的时间线是空中一小时、海上一天、防波堤一周。而《至暗时刻》的时间线便是议会一个月。从出任首相到完成著名的“丘吉尔演讲”,影片的故事到此为止。而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影片标注的是,这是一部传记片。但对于丘吉尔本身而言,真正决定其一生历史地位的,也就是这一个月的决策。这段英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最终成为了丘吉尔人生的璀璨时刻。

如果说“敦刻尔克”行动是一次悲壮的撤退,为后续的持续对德作战保留了有生力量,那么《至暗时刻》便是启动捍卫独立与自由战争的按钮,其间战与和的决策,更能传递价值——为独立与自由,不与纳粹妥协,不与独裁议和。颇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

好了,核心出来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到底要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还是不惜战败坚持与德国纳粹对抗到底?在影片中,丘吉尔用最低俗的语言大骂希特勒到词穷,再到地铁上市民的“决不妥协”,讲述了历史时刻关键决策时丘吉尔的恐惧与坚持。

张伯伦从慕尼黑会议带来“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后为什么遭到弹劾被迫辞职,丘吉尔为什么不愿与德国纳粹谈判?这些问题影片并没有过多讲述。

可能对于当时以及现在享受着民主与自由的英国民众而言,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本就是普世价值的基本认知,也就无需多言。但问题是我们,只知道纳粹不好,但为何不好?其中的政权体制的弊端,社会结构的问题,价值观念的反向,我们并没有系统且深刻的认知。而对此没有深刻认知,对于看这部电影,乃至丘吉尔的历史功绩,不过就是战与和的一次抉择而已,并不是捍卫普世价值的一次战争选择。甚至,纳粹旗帜挂在白金汉宫,其本质也不过是一次德国的入侵而已。

可实际并不如此。丘吉尔之所以发动对德的战争而不去讲和,以及盟军对法西斯的反击,能过取得胜利,能够得到那么多民众的支持,其中有反对侵略者的正义,更多的还有独立、自由等普世价值的正义。

从这点上说,假设即便当时的英国战败,其实一点也不损丘吉尔的历史功绩。很多时候,正义与历史贡献并不是结果导向的,而是价值观的选择。而这,也是二战与一战的最大区别,也是历史与文学、影视之所以不断去壮怀书写的关键所在。

也由此可以反思,在同时期的历史中,纵然我们生活的这篇土地,同样经历着战争的摧残,甚至付出了远比英国人、法国人更大的牺牲,但之后几十年来我们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反抗侵略的正义层面,我们很少去反思,为什么不能接受侵略者这个问题,相比于我们不能接受侵略本身,我们是否更不能接受发动侵略的那个政权,那个体制,那个社会结构呢?

要知道,侵略可能存在一时一地,但发动侵略的体制与社会结构,很容易复制到其他地方,其他的历史时段。或许,这样的体制在演变之后并不具备侵略的原始欲望,但同样使民众不得自由,备受摧残与煎熬。

对这样的体制、政权,决不妥协,这是丘吉尔带领英国人走出“至暗时刻”的关键。但如果这是为国人定制的影片,应该去更多讲述,为什么丘吉尔乃至英国民众都不愿与希特勒纳粹谈判,希特勒纳粹的体制与社会结果,到底有什么问题,到底与普世价值如何冲突,或许这样,才适合国人看。否则,对影片本身的理解以及当时关键时刻的历史选择,理解不透的。




返回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